张无忌正解老子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篇

  1. 有个东西混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无声无息。寂静空虚。独立不变。恒常存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祂的名字。勉强把祂叫做“道”。
  2. 看祂看不见。为“夷”。听祂听不到。为“希”。摸祂摸不着。为“微”。这三者无从究诘。其原本就浑然一体。祂的上面既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晦暗。延绵不绝又不可名状。还原到了无的状态。这就是无形之象。称为“惚恍”。迎着祂。看不见祂的前头。跟着祂。也看不见祂的后头。把握古有之道。来驾驭现有之物。能了解宇宙的起源。这就是道的规律。
  3. “道”一旦用言语来表述。就不再是恒常的道。“名”一旦用文辞去命名。祂就不是恒常的名。“无”是宇宙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创生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来源于“无”。因此。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体察道的端倪。“无”与“有”同源而异名。都可说是玄奥幽远。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4. 道是永恒长存的微妙母体。微妙母体之产门。就是天地的根源。祂连绵不绝的永存。作用无穷无尽。
  5. 道是浑然一体的。其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相交而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二气相交相冲。相生相和。
  6. 道的运动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和的。
  7. 道体虚空。但祂作用又无穷无尽。渊深啊!祂好象万物的宗主。幽隐啊!好像没有却又实存。我不知道祂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说是天帝的先祖。勉强称其为“大”。祂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且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8. 道永远是无名质朴的。祂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让祂臣服。侯王如果能持守道。万民将会自然归从。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用民众指使。祂会自然均匀。万物作兴各得其名。名分既然有了。就要了解各自的行止规范。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祸患。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作为溪水河川归流之所在。
  9.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祂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持守“道”。万事万物就会自生自化。自生自化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的真朴来安定祂。有了道的真朴。就不会产生贪欲。没有贪欲就会趋于平静。天下便自然安定。
  10. 大道无所不在。万物依赖祂生长而不自夸。成就功业而不居有。养育万物而不自为主宰。可以称祂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为主宰。可以称祂为“大”。正因为祂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就了祂的伟大。
  11. 往昔得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人得道而灵动。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天下平定。推而言之。天不清明。就要崩裂。地不安宁。就要震溃。人不灵动。就要消失。河谷不充盈。就要干涸。万物不生长。就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平定。就要倾覆。
  12. 天下人都知道美就是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就是善。不善的观念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生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对应。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轮的中空。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用处。是“无”在起作用。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对于万物。如果减损祂有时却反而增加。如果增加祂有时却反而减损。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誉。不求华丽像宝玉。宁愿坚实如山石。
  13. 天道的规律。不是很像拉开弓弦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拉低了就把它举高。过满了就放松一些。不足了就补充一些。天道的规律。是减少有余以补充不足。人世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来供奉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将有余奉养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圣人作育万物而不自骄。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14. 真实可信的话不华美。华美的话不真实。善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知识的人不渊博。圣人没有积存之心。越是帮助别人。自己就越充足。越是给予别人。自己就更富有。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不伤害他们。圣人的行事准则是施为人世。但不与人争夺。
  15.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则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持续减少。以达到“无为”的境地。顺其自然。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圣人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16. 委曲反会保全。屈就则会伸展。低洼反会充盈。破旧则会生新。少取则会多得。贪多反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炫扬。反能显现。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古时所谓“委曲可以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17.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为人民的领导。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谦下。要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累。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8. 至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也就没有怨咎。
  19.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没有能替代祂的。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患。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20.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處。天下少有能做得到。
  21.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我炫扬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的首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不自私其生。所以能够长存。因此。圣人谦退无争。反而能受众人推戴。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23. 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式去处事。以恬淡无味当作滋味。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高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24.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难事。从简易做起。天下大事。从细微入手。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大。所以才能成大事。轻易承诺。必定很少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看重困难。也就没有困难了。
  25.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破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处理事情。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做好预备。治理祸乱。要在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坏事。执意把持反会失去。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因此。有道的圣人求人所不欲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物品。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的过错。以辅佐万物的自然演化而不会妄加干预。
  26. 善于行走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瑕疵。善于计数的。不用竹筹。善于闭锁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善于人尽其能。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是含藏的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27.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被识见。正因为不能被识见。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像踩着薄冰过河。警觉戒备啊。像防备着四周的进攻。恭敬郑重啊。像要去赴宴的宾客。融和洒脱啊。像冰块缓缓消融。纯朴敦厚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旷远豁达啊。像深幽的山谷。浑厚包容啊。像混浊的江水。谁能使浊水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动作起来。慢慢生机显生?保守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图新。
  28. 弃绝虚礼浮华之学就没有烦忧。恭敬和怠慢。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众人所畏惧的。我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已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就像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落落不群啊。好像没有依归。众人都有剩余。唯独我却像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啊!混混沌沌!世人光辉自炫。独我迷迷糊糊。世人精明伶俐。独我淳厚朴拙。沉静如大海。飘逸无所系。世人都有所用。唯独我愚顽而笨拙。我独与世人不同。而以进道为贵。
  29.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饱的生活。
  30.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物。又持守万物的根源。终身没有祸患。堵塞纵欲的孔穴。关闭纵欲的门径。终身没有烦扰。如果打开纵欲的孔穴。就会增添烦杂之事。终身不能脱苦。能察见细微。就是明智。能持守柔弱。就是强健。使用照外的光芒。回返内在的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是承习常道。
  31. 不露锋芒。消解纷争。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与物大同又无迹可寻的玄同。因此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就为天下人所尊贵。
  32. 消解心境至虚空无极。持守内心的澄明寂静。万物蓬勃生长。我观察其循环往复的义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他的本原。返回本原。就是澄静。澄静就是复归其本性。复归本性是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称为明智。不识自然规律的轻举妄动。往往会有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合天意。天意也循自然之道。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祸患。
  33. “道”是万物的庇护。善人珍视祂。不善的人也赖道保全自己。美好的言辞可用来做交易。卓越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道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献上这个“道”。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求道可得。有罪错也可循道得以幸免吗?所以被天下人珍视。

德篇

  1. 大德的体现。是由道决定的。道这个东西。似有若无。祂是那样的惚恍啊。其中却有迹象。祂是那样的恍惚啊。其中却有实物。祂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自古至今。祂恒常存在。依据祂。才能认知万物的本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2.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形塑万物。势成万物。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视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其不干涉命令万物。而顺任自然。因而。道生发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化育。成熟结果。爱养调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其功。长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这就是深远的”玄德“。
  3. “上德”的人不以其德为德。因此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因此实是没有“德”。“上德”之人顺任自然无心作为。上仁之人有所作为却不以为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以之为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预设的种种礼制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礼制。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礼制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4. 大道废弛。才会提倡仁义。智巧聪明。才会盛行伪诈。家庭不和。才会显彰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会出现忠臣。
  5.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爱惜身体一如重视大患。什么叫宠辱若惊?得宠是卑下的。得之感到惶恐。失之也感到惶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爱惜身体一如重视大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为了天下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宠辱不惊。)天下才可以托付给他。
  6. 治理天下。养护身心。没有比蓄养精神更重要的。蓄养精神。就是早作预备。早作预备。就是不断地积蓄德养。不断地积蓄德养。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祗固。长生久视之道。
  7. 德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淳和的缘故。知晓淳和之气是自然规律。了解自然规律就会明智。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是逞强。逞强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很快地消亡。
  8. 精神和身体合而为一。能不相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那样元气淳和吗?清除杂念而观照内心的深邃灵妙。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顺任自然吗?感官内外交通。能持守澄静吗?智慧通达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9.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范式。甘愿为天下示范。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无。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下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纯真的素朴。纯真素朴的道分散成万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10. 圣人没有偏私的成见。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从而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收敛自己的偏执。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圣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11. 天地没有偏爱。顺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偏爱。顺任百姓自作自化。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虚而不竭。生生不息。明智的人不轻易发号施令。轻易发号施令的人不明智。政令繁多反而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12.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力去做。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不能以强力统治。用强力统治。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把持。就一定会失去天下。世人秉性不一。有行前有后随。有轻缓有急催。有刚强有羸弱。有自爱有自毁。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繁复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13. 少发政令是合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行事符合道的就与道同体。行事符合德的就与德同体。失道失德的人。就什么都得不到。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着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着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着他。
  14.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是欠缺的。但它的功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的。清静胜于浮躁。寒冷克服炎热。清静无为才能统率天下。
  15. 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事谨慎。就像行军不离辎重。虽有华丽的生活。却能不为所动。超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浮躁动以治天下呢?轻浮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6. 治理天下。要常以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天下了。
  17. 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不要来回翻动)。用道治理天下。阴鬼起不了作用。不仅阴鬼不起作用。阳神也伤不了人。不但阳神伤害不了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人民就享受到交汇归同的德泽。
  18. 治理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静定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服。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取得小国的信服。或者小国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依附大国。双方各取所需。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19. 封建小国。而让国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并不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时期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相互守望。鸡犬的叫声相互听闻。人民从生到死。也不必互相往来。
  20. 上古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侮他。统治者不足为信。人民才不信赖他。悠然而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21.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人民智巧。而是使人民淳朴。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心机。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危害国家。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才是让国家蒙福。了解这两者的差别。就知晓治国法则。常守这个法则。就是“玄德”。玄德又深又远。与万物共同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的顺乎自然之道。
  22. 弃绝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虚仁伪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弃绝巧诈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浮文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民有所适从。保持纯朴。减少私欲。
  23. 不标榜所谓贤能。使人民不争名夺利。不以难得的财货为重。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耀贪婪的欲望。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争竞。强健百姓的筋骨。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贪欲。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生事。顺任自然的处理世务。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24. 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顺。归往而不互相妨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和美。食物精致。就连过客都为之停步。谈论大道。是平淡而无味的。看祂却看不见。听祂却听不到。用祂却用不尽。
  25.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政治苛酷。人民就狡黠。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能知道究竟呢?其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可能忽然转变为邪。善也可能忽然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无妨害。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26. 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夺取的。必先给予。这就是微妙的征兆。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脱离池渊。国家的刑罚利器不可以轻易在人前耀示。
  27.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阻吓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都是有专管生杀的天道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天道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
  28.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可怕的祸乱就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榨人民不能谋生。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厌弃统治者。因此。圣人自知但不自我炫扬。自爱但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29.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喜欢胡作非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奢侈。所以人民轻视生命。因此。不以自身享乐为重的。胜于奢侈纵欲。
  30.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怨恨。以德来和解怨恨。这怎么能是妥善的方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虽执借据。但并不以此催偿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税吏那样苛取。天道没有偏爱。永远合于善人。
  31. 以清静无为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变的方法去用兵。以不滋事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在这里:天下的政令禁忌越多。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智巧越多。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增多。所以圣人说。我顺任自然。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清净安定。人民就正道直行。我不无事生非。人民就自然富足。我不奢侈纵欲。人民就自然淳朴。
  32.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用于保全: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把自己置于天下人之前。慈爱。所以能勇武。俭朴。所以能宽广。不敢把自己置于天下人之前。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如今舍弃慈爱而追求勇武。舍弃俭朴而求取宽广。舍弃谦让而求争先。这是自取灭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道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卫护他。
  33.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必然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不炫耀。不自夸。不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是逞强。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暴力逞强的。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34.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以左为贵。而用兵打仗时以右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鸣得意。那就是喜欢用兵杀人。凡是喜欢用兵杀人的。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来对待用兵打仗。战争中杀人众多。要以哀伤悲恸对待。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方式去对待。
  35. 善于带兵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不与对斗。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品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是自古符合天道的最高准则。
  36.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面对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好战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悯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37.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韧的。死后就变得干枯。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硬了反而容易被催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38.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天道的规律是。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筹划。天网宽广无边。宽疏但并不漏失。
  39.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会把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野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40. 假如我稍有所知。行于大道。就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但人君还是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过多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无道啊!
  41.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值得亲近?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名利与丧失生命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逐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敛财。必定会遭致更重的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祸患。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
  42. 从生到死。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活的好好的。却妄动走向死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犀牛和猛虎所害。在战争中也不被武器杀伤。犀牛对他无处投角。老虎对他无处伸爪。武器对他无法施展利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踏入死地。
  43. 能认知别人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算明达。能战胜别人是有力。能克制自己才算强健。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坚持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死而道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44.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功业完成。就要含藏收敛。这是天道使然。
  45. 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很伟大。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伟大。所以才不像。若像。祂早就渺小得很了!上士听了道。勤力践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深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似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无所不包的容器。很晚才能修成。最大的音响。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景象。看不见形踪。道幽隐而无名。而只有道。才能施与成就万物。
  46. 善于建立的不容易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轻易脱落。如果能够循道而为。子孙就会连绵不绝。把道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真实纯正。把道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丰盈有余。把道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道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道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普惠天下。所以。用自身来观照别身。以自家观照别家。以自乡观照别乡。以自邦观照别邦。以天下之道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呢?就是因为以上的道理。
  47.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不望窗外。就可以明见天道。向外奔逐得越远。对道认知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察见而能明了天下。顺任自然而能有所成就。
  48.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竟不能明白。没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穿着粗布外衣。怀里却揣着美玉。
Loader Loading...
EAD Logo Taking too long?

Reload Reload document
| Open Open in new tab

Download [624.45 KB]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4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