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协和医院和面具系列

三联画《协和医院系列之三》的尺寸为:每联150*115cm,总尺幅150*345 cm。是曾梵志1992年刚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时的早期代表作。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直接引发了之后“面具”系列作品的出现。

这幅三联作赤裸裸地呈现社会的病态与人在中国社会的渺小与无价值感。著名艺术评论人栗宪庭曾经这样评价过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协和》以医院为题材,在写实的外框下突出形象的象徵和意象,以及笔触的表现力。他通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生存感觉…在表现性的笔触中,把隐藏着的血腥与危险透露出来。作品流露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悲观,除了施虐与受虐的形象暗示,主要是通过表现性的笔触和血腥、冷酷的色彩感觉表现出来的。此后曾的作品中血腥的肉色在画面中的比例愈来愈大,笔触的表现性愈加呈现一种撕裂和神经质状。人物形象特别是眼睛的处理愈加惊恐,尤其加强了手的表现,不合比例地夸大,骨节嶙嶙,给人一种痉挚的感觉。除此,带血的生肉形象的出现,给人一种由于压抑所产生的带有血腥味的发泄感。

在曾梵志作品中,人物之所以会戴上面具是源於现代中国社会的迅猛变化。曾梵志的人生轨迹与中国的发展重叠在一起。我想起了曾梵志的初期作品:红皮肤的人物,以血肉为纽带共属於同一个命运共同体,朝着同一个归宿发展。在现代中国,尤其是都市中,不久之前还存在的共同体急速消失。曾经在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如今已经四分五裂,为了各自的目的而生存着。原来那种血肉共有关系已经形同虚设。因此,肉联系列的人物都有着迷惘和麻木的表情。离开共同体的人们在新世界里作为个人生存着。个人要在新世界里生存下去,就必须了解新社会规则。也就是说,必须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作用,并带上与之相符的表情—面具。曾梵志自身也体验过这一过程。在社会剧烈变动的中国,许许多多人都戴上了新的面具。曾梵志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之描绘下来。—日本艺术评论家清水敏男〈“面具”系列〉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 No.6》
1996年作
油彩 画布(双联作)
each: 199 x 179.3 cm.
overall: 199 x 358.6 cm.

《最后的晚餐》由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最具标志性的“面具系列”的晚期作品,该作品创作完成后直接被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收入囊中,为了支持苏富比亚洲40周年特别被拿出参加拍卖,7000万起拍,以1亿8044万港元成交。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换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队成员,系着红领巾在桌前吃着西瓜。此作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代表共产主义理想,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一个戴着金黄色西式领带的人物饰演。对曾梵志而言,这代表着新时代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离弃。艺术家曾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打领带无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信号,而墙壁上带有中国书法笔调的挂画和桌上刺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最后的晚餐》以恢宏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改变,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7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