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爵士 Sir Robert Hotung KBE, JP, KStJ | |
---|---|
![]() 何东,于1915年获封为下级勋位爵士后摄。 | |
字 | 晓生 |
出生 | 何启东 1862年12月22日 ![]() |
逝世 | 1956年4月26日![]() | (93岁)
职业 | 商人、买办、企业家、慈善家 |
何东爵士,KBE,JP,KStJ(英语:Sir Robert Hotung,1862年12月22日—1956年4月26日),本名启东,字晓生,生于香港,商人、买办、企业家、慈善家,与周寿臣并称“香港大老”[1]。
何东初受教于传统汉文私塾,于1873年入中央书院(Central School,即皇仁书院前身)接受西式教育。[2]1878年,何东以优异成绩毕业离校,任职于广东海关。[2]两年后,转入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任华人部初级助理员。[2]何东表现突出,一年后获提升为买办,逐步接管洋行旗下众多重要企业。[3]在有了一定资本后,何东与胞弟成立合伙何东公司(Ho Tung & Co.),又推介各种血亲、婚亲担任商界要职,[3]更投资众多公开企业,获委任为众多企业的主席、董事。[3]除活跃于商界外,何东亦频频涉足政治。1898年,何东接济逃亡的康有为,居住于自家宅邸红行(Idlewild)。[3]1923年,何东为平息中国内战,又奔走于中国各地,会见地方军阀。[3]两年后,向英廷自荐出使中国,因中英关系恶化、省港大罢工被迫取消。[3]1956年4月26日,因病于英属香港逝世,享年93岁。[3]政商名流均表示哀悼,包括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香港总督葛量洪。[2]同年5月2日,何东葬于跑马地基督教香港坟场。[2]
生平[编辑]
何东生父为犹太裔荷兰人何仕文(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1839年8月29日-1892年11月10日)。何仕文于1859年抵达香港从事“劳务输出”,后拥有自己公司,何仕文公司(Bosman & Company)[2]。因在香港生意难做,于1873年离开香港,到英国伦敦发展。1888年入籍英国,何仕文于1892年去世。何东生母为华人,名施娣,[2]籍贯中国广东宝安。[2],与何仕文认识后同居,生下何东,两人并没有结婚,在何仕文离开香港后,何东由母亲独力抚养。
何东是第一代香港欧亚混血儿,受中国文化熏陶,以中国人自居,自认广东宝安人。幼年入读私塾,学习四书、三史、八股文,稍长接受西方教育,转读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7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随即加入广东海关,建立初步人际网络及与西洋的国际贸易操作。1881年向海关辞职加入香港怡和洋行华人部任职初级助理员专责翻译,因表现突出而获迅速提升为买办助理。在怡和任职仅两年的1883年接替姐夫蔡昇南成为买办,不久更获委任为刚成立的“香港火烛保险公司”及“广东保险公司”的总买办。在任职买办的同时,何东自资成立“何东公司”(Ho Tung & Company)从事食糖的买卖,而胞弟何福及何甘棠亦加入怡和成为买办。1894年何东接任吴炳垣成为怡和洋行华总经理,于1900年以健康欠佳为由辞职,由其弟何福接任。
离开怡和后,何东全力发展自己的生意,除一般贸易外,还进军航运及地产买卖。何东于1928年前后收购接办经营出现困难的《工商日报》,注入资金及改革管理后,成功令《工商日报》走出困局。除香港外,何东在上海、青岛、东北及澳门皆有大量投资。
1922年海员大罢工时期,在贸易及航运有切身利益的何东四出奔走调停,更私下承诺支付工人罢工期间的一半工资,工人在3月6日结束为期53日的大罢工。但据报何东其后并没有兑现承诺,工人向“国际劳工会议”(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投诉,事件最后不了了之。
1906年何东向香港总督会同行政局申请获准在中环半山居住,成为自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首位在太平山山顶居住的拥有中国血统的人士。
何东元配为麦秀英,平妻张莲觉(原名张静容,为麦秀英表妹[4])。另有妾侍周绮文,以及外妇朱春兰,生庶子何佐芝。 何东甚中国化,原信释、老。临终前皈依基督新教,由施玉麒牧师施洗。逝世后与元配麦秀英合葬跑马地香港坟场。临终前以50万港元设立信托慈善基金(何东爵士慈善基金),多年投资有方,已增值至近5亿,所得利润捐给慈善机构。
个人荣誉[编辑]
1899年 | ![]() |
太平绅士 |
1915年 | ![]() |
获英皇乔治五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 |
1922年 | ![]() |
一等大绶嘉禾勋章 |
1925年 | ![]() |
英京圣约翰救伤爵位奖章 |
1925年 | ![]() |
葡萄牙爵士勋章 |
1930年 | ![]() |
葡萄牙高等爵士勋章 |
1932年 | ![]() |
荣誉军团军官级勋章 |
1932年 | ![]() |
德国国家一级红十字会勋章 |
1933年 | ![]() |
意大利爵位勋章 |
1936年 | ![]() |
安南皇爵士勋章 |
1955年 | ![]() |
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 |
家族[编辑]
依据大排行,何东直系称为何二宅,何东则为之取名为何昌远堂。
以其命名的事物[编辑]
- 自己的名字
- 何东行:位于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176号的楼宇,已拆卸。
- 何东楼:位于香港新界火炭的楼宇,已拆卸。
- 何东花园(晓觉园):位于香港山顶道75号的大宅,已拆卸。
- 何东道:位于香港九龙九龙塘的街道。
- 何东中学:位于香港铜锣湾嘉宁径1号及香港铜锣湾东院道5号的中学。
- 金钱村何东学校:位于香港新界上水金钱村。
- 何东堂:位于香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饭堂
- 何东上海公馆:位于上海市陕西北路457号的住宅。
- 何东图书馆: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公共图书馆。
- 何东中葡小学︰位于澳门得胜马路上、塔石广场对面的官立小学。
- 夫人的名字
- 何东夫人医局:位于香港上水古洞的诊所,已停用。
- 何东夫人纪念堂:位于香港大学的舍堂。
- 何东夫人堂:位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舍。
- 宝觉小学:1931年,何东夫人张莲觉居士于铜锣湾波斯富街创办“宝觉义学”,为贫苦失学的女童提供教育。
- 宝觉中学:1951年,跑马地校舍扩建,加设中学部,命名“宝觉女子中学”。2000年港府批出调景岭彩明苑土地建设“千禧校舍”供开办一所男女生中学,命名“宝觉中学”。
- 元朗宝觉小学:首任校监罗文锦爵士夫人何锦姿秉承其母何张莲觉居士办学的遗志,有见当时新界乡郊仍有不少孩童失学,因此于元朗洪水桥兴办宝觉分校,是元朗区首间佛教小学。
- 自己与夫人的名字
参考文献[编辑]
- 《香港大老 何东》,2007 郑宏泰、黄绍伦 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78-962-04-2695-7
- 何东身份认同的心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郑宏泰、黄绍伦 著,《二十一世纪》二○○九年二月号‧第一一一期
- Family feud of legendary proportions
- A Family's 'Priceless Legacy'
- 专访何鸿毅—解答堡垒命运之谜
参考资料[编辑]
- ^ Ho Tung villa highlights lack of heritage strategy. 南华早报 (香港). 2011-01-28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racing My Children's Lineage 何鸿銮 著。
- ^ 3.0 3.1 3.2 3.3 3.4 3.5 3.6 买办与近代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合编。
- ^ 香港佛教人物──何張蓮覺居士. [201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参见[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