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的心理洞察

每个人都有受虐,甚或自虐的心理倾向。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受虐者爱上施虐者,也不是孤例。

从最人本能的性来看,虐恋,SM,就体现了人自虐的这种心理倾向,

不能简单的以病态来定义这种心理特征,因为受虐也会在大脑皮层身体内部产生快感,甚至导致成瘾。

自虐可能会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上,比如有人就喜欢失恋的感觉,寻找被抛弃的痛苦所引起的快感,也许他本身不知道失恋能带给他快感,表面上看,失恋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本身会释放内心深处的压力,导致愉悦的激动。

再比如,过量的饮酒和吸烟,对身体都会造成痛苦和不适,

为什么很多人还喜欢这么做呢?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自虐。

自虐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表面的痛苦螚带来深层的愉悦,这是因为痛苦带给人的体验本身就会很深刻,由深刻的痛中产生的愉悦,刺激性更强,也能让人记忆更深,这个在普通的娱乐当中,是带不来的。

写一个好的剧本或小说,需要对人的各种心理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和洞察,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各种各样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比如写金瓶梅,不但要体验西门庆,还要体验潘金莲,李瓶儿,等等各色人物。不但要体验男人,还要体验女人,所以能写出一本好小说的人都不简单,基本就是社会学的通才。

人的心理活动体验,不能简单的套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只能看做是一个认识人性的简单工具。

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要比弗洛伊德讲的复杂的多。行为表现,只是人复杂内在心理活动冰山一角。

写小说不是写一本心理学分析著作或是研究人的行为科学,

而要通过描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把这个人物交给读者来判断。

这个技巧的难度相当的高。不带有任何成见的,去创造一个人物,是非常困难的。就连红楼梦,都是带有作者个人成见的。

小说不是道德说教的行为指南,而是要让创造的角色自发的去说去做去演,能把小说中的人物描摹的活灵活现,又不带有个人的成见,这样的作者,是心理学的大师。

一个好的作者,应该只是把人物、对话、场景和情节带上舞台,剩下的交给读者,让读者去看,去判断,并能让读者在其中找到共鸣。

一句话,尊重自己创造的人物,也尊重读者的智商。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