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注 1]),,后化名中山樵[9]:2936幼名帝象谱名德明明德载之逸仙日新广东香山翠亨乡(今中山市翠亨村)人[9]:2936,清末民初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一手创建中国国民党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倡导“联俄容共”政策和共和制、创立“三民主义”等政治理论对国共两党发展影响深远,在海峡两岸地位重要。孙是少数在各华人地区均受到普遍尊崇的近代中国政治人物[10]。1940年4月,国民政府通令全国,称孙为“国父”[11]:306。中华人民共和国尊其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9]:2936、“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2]

1894年,孙成立兴中会[13]:52。1895年2月孙为了革命事业首次前往茶庵寺(今位于江门市江海区)拜访慧真和尚。同年10月26日,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3]:53。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组成,孙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同当时的中国改良派激烈论战[9]:2936。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9]:2936。1908年2月18日,孙中山再次来到茶庵寺。次日(2月19日),孙中山来到新会牛湾火车码头(今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会晤陈宜禧,陈宜禧等侨领均表示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9]:2936。12月29日,孙被十七省代表在江苏省江宁府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9]:2936。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孙被迫提请辞职;3月经临时参议院通过,公布孙主持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被选为理事长[9]:2936。1913年3月因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孙即起兵讨袁,旋即失败[9]:2936。1914年,孙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先后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因受旧桂系军阀和政学系挟制,孙被迫去职,至上海;1919年,孙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9]:2936。1920年,孙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事变退居上海[9]:2936。1925年3月,因胆囊癌恶化在北京病逝[14]

名字

孙中山用过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笔名[15],多是为摆脱通缉或隐蔽身份,部分则宣扬革命或表达人生期望[16]

性质 名字 释义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象”,象其出生地翠亨村北帝庙之北帝,非象皇帝[17]:23。又据说孙出生后祖母请算命先生称孙是“天子命”,于是孙家人为其取名帝象[11]:4
童年入读翠亨村村塾时,老师给孙起[17]:23[18]:355。孙从来不自称“孙中山”,在一切中文公文及书信皆用“孙文”签署[17]:24
明德 谱字,香山县的风俗是男子在结婚时由主婚的族内长辈按家谱排行立字,然后把“字”书写在木版悬挂墙上,称为“字架”[19]:67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教名 日新 1884年,孙领洗为基督徒时取名“日新”,取自《礼记·大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7]:23-24
逸仙 区凤墀据“日新”二字,为孙改号“逸仙”,寓意“自由神”[11]:22
罗马化 Sun Yat-sen
Sun Chung-Shan
Sun Zhongshan
Sun Wen
“日新”的广州话音译为英语时是Yat Sen ,因此与洋人交往时一律采孙逸仙(Sun Yat Sen)[17]:24。因孙为医生,常被称为“Dr. Sun Yat-sen”。“中山”的发音为“Chung-Shan”或“Zhongshan”。“文”的发音为“W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秋到日本后化名中山樵,事缘日本人平山周回忆他与孙在日本最初交往时说:“总理来京曰:‘昨夜熟虑,欲且留日本’。即同车访犬养,归途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桥外对鹤馆,掌柜不知总理为中国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门标,乃执笔书〔姓〕中山,未书名;总理忽夺笔自署〔名〕樵。曰:‘是中国山樵之意也’。总理号中山,盖源于此”[17]:24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通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的通称。章士钊将“中山樵”改为“孙中山”,说:“时先生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顾吾贸贸然以‘中山’缀于‘孙’下,而牵连读之曰‘孙中山’。始也广众话言,继而连章记载,大抵如此称谓,自信不疑。顷之一呼百诺,习惯自然,孙中山孙中山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形,终无与易”[17]:24
外号 大炮 辅仁文社创始人谢缵泰对孙印象一直不好:“孙逸仙看来是一个轻率的莽汉,他会为建立‘个人’的声望而不惜冒生命危险。他提出的都是易招物议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干不了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干不了的——事事一帆风顺——‘大炮’!”[11]:43“孙大炮”的浑名,据说就后来是袁世凯在背后说孙是个“大炮”叫出来的[11]:194

孙曾以洪秀全自命[20]:361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21]。“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索隐》说“汶汶,犹昏暗也”,《史记集解》引王逸说是“蒙垢污”,或说“玷污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原靖国军军讨贼总司令和建国军北伐先遣队总指挥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挽幛,横额当中大书“国父”,其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逝世后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11]:306

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为中华民国国父[17]:707[22]:218

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孙手令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称孙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2]。而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人民网共同主办的中国政协新闻网[23],曾在纪念孙诞辰140周年网页上设立“国父风采”板块[24]

生平

早年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7]:18),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25]:116;乳名帝象,上村塾读书时取名文,成亲时取字德明[25]:4。父亲(孙达成)已经53岁,家中三子三女,孙排第五,与大哥(孙眉)差距12岁。

1872年,孙开始务农,上山打柴草、到塘边捞“塘飘”做猪饲料;稍长,下田除草、排水和放牛[20]:359。同年,孙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22]:204。后来宋庆龄称:“孙中山很穷,到15岁才有鞋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年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11]:7孙幼年喜欢玩游戏如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劈甘蔗等,常爬大树取鸟蛋,用石头掷小鸟,乡里称其绰号“石头仔”[11]:8

1876年,孙入村塾读书,课余参加农业劳动;常与同学杨帝贺等到邻村观看三合会练武[20]:359孙眉檀香山做工汇款回家,家境渐好转,孙得进入村塾读书;第一位老师是位瘾君子,烟瘾发作时就旷课;由于老师烟瘾频作,孙无法好好读书[25]:4。孙喜听前太平军老人讲战斗故事,仰慕太平天国[20]:359-360

1877年[17]:389,孙继续读书,怀疑一味背诵之教学方式;曾问老师:“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有什么意思?”[20]:3609月22日,孙眉再赴檀香山,孙拟随兄赴檀未果[25]:5。1878年春,孙主张反对缠足、蓄婢和赌博[20]:360

求学

夏威夷求学

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评述孙中山第一次出洋,是其“生平转变之重大关键”[26]:30-31。1879年5月21日[17]:303,孙随母坐驳艇到澳门坐英轮“格兰诺去”号(S. S. Grannoch)赴檀香山[25]:5。1879年6月,孙到檀香山毛伊岛茄荷蕾埠(今名卡胡卢伊)孙眉开设商店当店员;后入盘罗河学校习算术等科[22]:204。9月[25]:5,孙到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英语Alfred Willis主持之教会学校伊奥拉尼书院当寄宿生,采全英语授课[27]:35。伊奥拉尼书院是英国圣公会毕斯浦(Espiscopal Bishop)与威尔士夫人共同于1862年创立,1872年韦礼士牧师继任校长,翌年迁移校址于白地斯街(Bates Street),扩建房舍[7]:29。学校强制学生必须每天祷告,每周日必须作礼拜,孙开始认识基督教仪轨、圣歌,及读《圣经[27]:35。孙修读英语、英国历史算术、“代数几何学生理学拉丁文与绘图”等科目[17]:319-320

1881年,孙在伊奥拉尼书院读华盛顿林肯等传记,希望改造中国[20]:360。1882年7月27日,孙毕业于伊奥拉尼书院[22]:204,英文文法考第二名[25]:219,获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在毕业典礼上亲颁一本中国书籍作为奖品,出色的英文水平帮助了孙进行革命活动[28]

1883年,孙摄于18岁[29]:1

1883年,檀香山华裔知识分子何宽、李昌等组织中西扩论会[25]:5。1月15日[25]:5,孙与其他教会学校子弟入美国公理会创办的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20]:360)就读,继续学习,特别是基础医学和法律[27]:35。6月30日,奥阿厚书院学年结束,孙坐船回到孙眉在离岛所开之牧场[25]:5。7月初[25]:5,入学不超过三个月,由于孙不减加入基督教意向,经常劝说夏威夷工作的华侨工人不要膜拜关圣帝君神像,兄长忧其触犯众怒,二怕双亲斥责,遂断绝资助,将孙送回翠亨村家乡[7]:16-31。夏天,孙从夏威夷回到中国,当他坐远洋船从檀香山到香港后,孙即上岸转坐中国内河返回翠亨村[17]:390。孙坐轮船到香港转坐淇澳岛之帆船回乡,抗议清朝官吏向该船乘客勒索,7月底回到翠亨村[25]:5。孙在家自修、参加农务,开始宣传社会变革,指责清政府腐败,着手修路、防盗等[20]:360。秋,孙与同村青年陆皓东结成好友,并经常谈论时政腐败至深夜[17]:492。8月中[25]:5,孙与陆皓东一起“捣毁偶像”,破坏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庙神像,不为乡人所容[7]:15,经崖口、淇澳岛逃离家乡前往香港[25]:5

香港求学

1883年3月31日,美国纲纪慎会喜嘉理牧师香港上岸;8月18日,喜嘉理牧师收留孙中山在其香港中环之传道所寄宿[25]:5。秋,孙赴香港入读英国圣公会主办的拔萃书室(当时英文称为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30]为日校走读生[25]:259-261。10月29日,孙在喜嘉理牧师宿舍重逢檀香山传教士、曾任教于奥阿厚书院之芙兰·谛文(Frank Damon)及其父母[25]:5。冬,孙与陆皓东到基督教纲纪慎会(又称公理会)位于港岛必列者士街的布道所,由美国公理宗差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于1884年5月4日为他主持洗礼加入教会[31][32](陆则于1884年10月19日受洗[33]);在其所属教会存留之受洗名单中,陆皓东署名“中桂”(名单中排第四),孙署名“日新”(名单中排第二)[17]:365。喜嘉理牧师与孙情谊真摰,欣赏孙对宗教热忱,孙追随他四处宣教[27]:36

1884年4月15日[17]:362,孙转学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22]:204,用孙帝象姓名注册,学号二七四六[7]:35。秋,受香港工人反法斗争鼓舞,孙深感中国人民“已经有相当觉悟”[20]:361。得知孙皈依基督后,孙眉试图借由切断弟弟所有奥援[27]:36。11月,孙奉孙眉急召赴檀香山,交还家产,芙兰·谛文为孙筹募盘川[25]:5。孙在茄荷蕾埠商店当店员[20]:361。孙在中央书院读书两年半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第一次婚姻、与孙眉激烈冲突[27]:35-36

1885年4月,孙自檀香山经日本回中国[20]:361。孙终于清楚改良的最佳途径就是从事改造[11]:24。5月,芙兰·谛文为孙筹足盘缠,自檀香山回到香港复课[25]:5。8月,孙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愤恨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更希望变革现实[20]:361。几个月后,基督教友人帮助孙于1886年返回香港,由于在夏威夷长待几个月,孙中学生涯完结,未拿到中央书院毕业文凭[27]:36

1886年7月,孙未毕业就离开中央书院[25]:5邵元冲说:“总理自言,幼时旅港肄业,所习多专于英文,嗣而治汉文,不得合用之本,见校中藏有华英文合璧四书,读而大爱之,遂反复精读,即假以汉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窥治中国儒教之哲理。又英译本释义显豁,无汉学注疏之繁琐晦涩,领解较易。总理既目识心通,由是而对中国文化,备致钦崇,极深研几,以造成毕生学术之基础。”[34]:694

从医

在香港读书时,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倡导者革命,时人称为“四大寇[22]:205。“四大寇”,前排左起:杨、孙、陈、尢,后立者为关景良。1890年摄于香港华人西医书院[29]:5

孙中山选择医学:“以医亦救人之术也。”[20]:411886年9月[25]:5,孙持喜嘉理博士介绍信,入(美国)长老教会海外基督使团嘉约翰(John Kerr)博士主持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习医[27]:37(即南华医学校[20]:41,今中山医科大学前身[20]:361),开始鼓吹革命[22]:205。10月,孙认识英国伦敦传道会宣教师区凤墀,区鳯墀为其改名逸仙[25]:6。课余,孙经常抒发热爱中国的情怀和革新政治的抱负,并在同学中结交郑士良[20]:361;郑士良少有大志,习武术,曾就学于德国教会办的礼贤学校,入博济医院学习,为接受孙救国思想第一人,孙评其“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11]:26

1887年10月1日,华人西医书院教务长孟生医生在香港大会堂宣布该院成立;10月3日,孙在香港华人西医书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上课,第一课是康德黎医生讲授解剖学[25]:6。学堂隶属于伦敦传道会,由香港菁英何启出资筹办,该校教务长是苏格兰名医康德黎[27]:37。何启曾留英学习医学和法律,作《新政真诠》[20]:43。孙与康德黎师生关系密切,在校5年余,勤奋学习,除正课外广泛阅读“新学”书籍,在政治思想上受何启等维新思潮影响[20]:361。孙对达尔文进化论发生兴趣[35]:14。在《孙文学说》第一章,可以看到孙在大学时代潜心研究“知难行易”学说,为破除“知易行难”[26]:66-67。孙时常审视悬在壁上的中国地图,慨叹“如此江山,付之非人”[36]:2[20]:42。1887年冬,孙达成病笃,孙回乡伺奉汤药,孙眉闻讯亦自檀香山归,兄弟芥蒂尽释[25]:378

1888年3月24日,孙达成在翠亨村病逝,享年76岁[22]:205,孙眉对孙中山加倍爱护备至,凡所需学费,均允供给[25]:6。8月,孙在西医书院第一学年期终考试中,名列全级第三名[20]:361。1889年夏,孙在第二学年期终考试中,名列全级第一名[20]:361。孙从广州带来私人教师陈仲尧补习中文,还跟康德黎学打板球[11]:27

1890年,孙以洪秀全自况:“勿敬朝廷”,自称“革命言论之时代”[20]:42。同年孙上书郑藻如,主张仿效西方社会改革[20]:362,建议禁烟及改良农业和教育等[25]:6。孙课余常往来广州、澳门等,言论反清[20]:362。12月30日,孙陪康德黎夫妇往广州痳疯村研究痳疯病[25]:6

1891年3月27日,孙与40多名香港道济会堂年轻教友组织教友少年会[25]:6。夏,孙在第四学年期终考试中,名列全级第一名[20]:362。孙同郑观应商讨“改革时政”,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道过“吾邑孙翠溪西医”[20]:43。孙又结识轮船招商局职员、后来“辅仁文社”社长杨衢云,不断交流爱国图强见解;孙课余曾撰文鼓吹政治改革,投稿于香港、上海报刊[20]:362

1892年春,孙设计新居,用孙眉汇款在翠亨兴建[20]:362。7月,孙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于西医书院[22]:205[37]。孙成绩优异,获得开业执照[20]:362。9月22日,孙在康德黎带领下,与同期毕业之江英华同赴广州;9月23日,英国驻广州领事引见两广总督李瀚章,李瀚章命填写三代履历,孙拂袖而去[25]:6。9月24日,康德黎带领孙与江英华同方香港[25]:6。秋[20]:362,孙在澳门镜湖医院当医师[22]:205。12月18日,与澳门镜湖医院签订〈揭本生息赠药单〉,贷款2,000银元开设中西药局[25]:6。由于医术高明,态度认真,颇受欢迎,“声名鹊起”[20]:362

1893年春,孙迁设药局于广州,改名东西药局,藉医术掩护革命[22]:205。孙对贫苦患者施医赠药;因受澳门葡籍医生排挤,转赴广州行医;孙常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议筹组革命团体[20]:362。7月,孙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十六A号开设“孙医馆”;7月29日,其澳门中西药局开业[25]:6。孙行医于澳门、广州[9]:2936

孙用口号“天命无常”,宣传反对忠君:“暴君肆虐,罪恶滔天。信任奸邪,滥施淫毒,应天顺人,除彼独夫。凡我同胞,毋稍瞻顾!”[38]:65据云“(孙)先生在曾接纳三点会首领,并亲自切实调查其实力,约定时间在茶楼饮茶,先生入时,凡起立者即会员。先生如约前往,至十余处,每处茶客起立者百数十人,喜出望外。实则其头目事先邀集工人充数,为一骗局”[39]:88

清末革命

檀香山创兴中会

1894年1月,孙中山藉广州城外南关的圣教书楼悬壶、西关的冼基设东西药局;同月,孙在翠亨村写就〈上李鸿章书[25]:6。并决定亲赴天津面呈给直隶总督李鸿章[27]:49。不久,孙偕陆皓东前赴上海[20]:362。2月15日,广州《中西日报》东西药局广告:“……大医生孙君逸仙……旧岁底因事返澳度年,今已由澳回省。”[40]:71

孙上书李鸿章,主张仿效西方,发展工农业,改革教育和选拔人才[20]:362。孙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9]:2936。孙未被李鸿章接见,仅获取“农学会筹款护照”[20]:362-363。孙旋游历北京、武汉,观察形势[22]:206。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25]:6。李鸿章拒绝与孙面谈,请愿书后来刊载于在1894年9、10月号之上海万国公报[27]:49。孙和陆皓东离开天津,在香港短暂逗留[27]:61。10月,孙自上海经日本赴檀香山[22]:206,在华侨中宣传革命[20]:3623

1894年11月24日,孙在檀香山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现代革命团体兴中会[25]:6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6年孙摄于旧金山

1895年1月,孙中山与邓荫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筹谋革命[22]:206,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计议扩大兴中会[20]:363

2月21日,孙纠集故交与同窗[27]:62,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修订《兴中会章程》;旋又偕同陆皓东、郑士良等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20]:363。1892年3月13日,香港辅仁文社成立,举杨衢云为会长,谢缵泰为秘书[25]:6;孙在领导权上面临杨衢云挑战,杨衢云的抱负和自信与孙旗鼓相当[27]:63

3月,孙与杨衢云等在香港聚议,策划广州发难事宜[20]:363。孙主要争取日本方面支持[11]:42;3月1日,孙拜会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请其援助起义,未果[25]:6。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并采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22]:206;此旗史称“两色旗”,孙称:“青天白日,取义宏美,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11]:41从事革命之秋,教会惧孙波及,宣言把孙驱逐出堂[17]:480。3月18日,《德臣西报》发表社论,指出革命党准备成立君主立宪;5月30日,谢缵泰在英文《德臣西报》致光绪皇帝公开信,促请宪政改革[25]:6。8月下旬,孙制定武装起义方案[20]:363

新组织“会长”人事案,延至10月10日,是日孙、杨衢云和其各人马对峙,剑拔弩张,孙、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黄咏商、谢缵泰等在香港集议选举总办[11]:42,经过妥协,“会长”职位给杨衢云,孙则获得广州起义现场指挥权[27]:63。兴中会选举会长(称总办,时称“伯理玺天德”(President之音译),杨衢云志在必得,孙退让,杨衢云当选[25]:7

孙利用官方许可,在10月初设立“农学会”[27]:67。孙于汕头及西江沿岸募集两军,同时向广州进逼;两军期于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东北,同时向广州进发[13]:53。省河缉捕统带李家绰惮于孙是名医,又是基督徒,不敢轻举妄动[11]:46。是为孙在广州所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20]:363陆皓东赴死,孙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22]:46

起义因泄密而流产后,孙经澳门转香港逃亡日本[20]:363。11月,孙改装偕陈少白等赴日本,旋组织兴中会分会于横滨[22]:206。11月2日,孙与陈少白、郑士良同坐“广岛丸”由香港出发驶往日本[17]:544。11月7日,陆皓东等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则受到通缉[22]:206。11月12日,孙在神户上岸,随行遇有郑士良与陈少白[27]:70。翌日当地报纸新闻标题:“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到达日本”[7]:145。孙向陈少白、郑士良称《易经》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故“但言革命,勿言造反”[20]:49。11月中旬,孙在横滨建立兴中会分会;12月中旬,孙断发改装[20]:363。孙蛰伏日本,彻底改变外型:剪掉辫子、不再薙发,脱下中式长袍换穿欧式西服[27]:71。香港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制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避难场所[41]:57-70。孙动员秘密会党,并重新利用兴中会以及香港的革命根据地[27]:93。孙把陈少白留在东京,派郑士良返回香港[27]:72。12月7日,清悬赏通缉孙等17人,榜首的孙赏格是花红银1,000元[11]:47。12月中旬,孙赴檀香山[20]:363

1896年1月,孙眉安排寡母,连同孙妻小四人,前往茂宜岛就近照料他们生活[27]:39。孙与母亲、长子孙科以及一双女儿重逢[27]:72。春,孙在檀香山《檀香新报》馆内设据点以联络同志,并组织兴中会会员军事操练和募集经费[20]:363。两广总督谭钟麟要香港引渡孙等人[11]:47;3月4日,香港总督部堂会同议政局认为孙在港从事反清活动,威胁香港安定和秩序,于是签发驱遂令,禁止孙5年内踏足香港境内[42]。6月至9月,孙从檀香山到美国,向华侨宣传革命,在旧金山设立兴中会分会[20]:363。9月下旬,孙赴英国[20]:363

伦敦蒙难

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在收到康德黎邀请后,抵达伦敦[27]:72。清驻英国公使龚照瑗即派英籍参赞马凯尼向英国政府交涉逮捕、引渡,并雇侦探监视[20]:50[43]

1896年10月1日晨,孙离开旅社前往波兰区覃文省街46号,晤见康氏伉俪[7]:152。10月11日孙被龚照瑗诱捕[22]:206,计划是逮捕孙、秘密遣回,受法律制裁[27]:73。孙得机会说服公使馆内一英国仆人柯尔,将自己比作遭土耳其人迫害的亚美尼亚基督徒,称中国皇帝也要杀中国基督徒,孙给柯尔20英镑现金,并允诺事后再给他1,000英镑,从而获得其协助,将便条交给康德黎,上头写着:“予于前星期日,被二华人始则施以诱骗,继则复骤加强暴,将予幽禁于中国使馆中。一、二日后,使馆将特雇一船,解予回国,回国后必被斩首,奈何?”[27]:74清使馆女管家霍维夫人送信给康德黎:“君有友某自前礼拜日来,被禁于中国使馆中。使馆拟递解回国,处以死刑。吾友遭此,情实堪怜,设非急起营救,死将无及。某于此书虽不敢具名,然所言均属实情。君友之名,某知其为 Lin Yin Sen。”[11]:56康德黎即同前西医书院教师孟生,向警署和外交部报案,报纸揭露清使馆行径,雇侦探监视清使馆;揭真相后,舆论谴责清使馆[20]:50。10月22日,《环球报英语The Globe (London newspaper)》登载康德黎长篇访问特刊[27]:75,当晚号外首先以“革命家在伦敦被诱捕”为题披露孙之遭遇[11]:59。连伦敦马路上的报馆广告牌全用大字发布孙之消息,不断大人围堵清使馆,伴有“释放革命家”的口号[11]:60英国外交部公法上清使馆行为超出外交特权,正式照会要求释放孙[20]:50。10月23日下午,清使馆参赞马格里带着孙,在康德黎、英国外交部人员及乔福斯探长等面前称:“我现在把他交给你们,主要是为了本使馆的特别主权和外交权利不受损”,随即对孙称:你现在自由了[11]:60!清使馆恢复孙自由,当天下午康德黎陪孙走出使馆,向声援者致谢,后又向公众讲真相[20]:50。10月24日,孙致函伦敦各报主笔:“我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的认识和感受,更加坚定。这一切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的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11]:61孙向报纸投稿,召开多次记者会,接受多次访问,得普遍支持[27]:75

1896年11月,孙在伦敦应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翟理斯邀请,撰写自传[20]:363。从12月5日起,孙每日到大英博物馆读书[11]:62。冬,孙为揭露绑架事件真相,开始写《伦敦蒙难记[20]:363。同时孙将英国柯士宾所著《赤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译为汉文[20]:363-364。康德黎称赞孙:“他不歇地工作,阅读有关政治外交法律军事海军的书籍;矿产矿业农业畜牧工程、政治经济等类,占据了他的注意,而且细心地和耐心地研究。”[20]:51

1897年1月至7月,孙居伦敦,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读书,认真观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20]:364。孙研究并考察欧洲政治[22]:206,形成民生主义观念,初步形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2月,在伦敦《双周论坛》发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揭露清政府的专制主义苛政,主张对中国根本革命改造[20]:364

联系日本和东南亚革命者

1897年7月1日[17]:529,孙中山乘“努美丁”号轮船离开英国[11]:64,自伦敦经加拿大,8月16日抵达日本横滨[17]:529。孙创中西学校[22]:206。日本民党领袖犬养毅宫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孙[44]:36。因犬养毅介绍,广交日本朝野贤豪[45]:49。孙被纳入犬养毅羽翼,定居东京,由宫崎寅藏、平山周为伴,身份为宫崎和平山的中文教师[27]:88。8月至9月,孙和宫崎寅藏谈话,认为“人民自治为政治之根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20]:364。由此孙再结识头山满、进步党党魁大隈重信黑龙会山田良政[27]:85。11月,孙在日本与宫崎寅藏笔谈记录,孙曾有“仆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镇)之说: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广州(南京)、顺天(北京)”[46]:237。12月,孙命陈少白在台北成立兴中会分会[22]:206

1898年兴中会会长杨衢云等人于日本的合照。前排左起:安永东之助、杨衢云、平山周、末永节、内田良平;后排左起︰可儿长一、小山雄太郎、宫崎寅藏、孙(秘书)[47][48]、清藤幸七郎、大原义刚

1898年春,杨衢云辗转往来于东南亚南非后前往东京与孙会合[27]:94。孙来往日本东京、长崎、神户、马关等地吸收华侨入兴中会[20]:364。夏,孙移居横滨,在东京会晤菲律宾起义军代表彭西,支持菲律宾民族解放斗争;秋冬,与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多次商谈联合反清,未获结果[20]:364。清对孙招纳,驻日公使李盛铎许以“高位”,驻美公使伍廷芳通过孙眉诱导,广东则由刘学询劝说[20]:53-54。9月,刘学询回国后,通过庆亲王奕劻将《与孙文问答》呈报慈禧太后,示愿以身家保孙回国,据奕劻称:慈禧太后说:“今联日已妥,新政待举,正需孙文回国效用。他人尚优容不暇,自己何独不能吸引之!”[11]:77冬,孙断然拒绝清政府各种渠道诱降[20]:364

1899年春夏,孙在东京、横滨和长崎等地联络策动,准备在广东、湖南、湖北起事;6月至7月,孙在横滨同章太炎订交[20]:364。7月,刘学询在宗方小太郎安排下与孙密谈,孙称:“我之革命宗旨始终在兴起中国”,刘称:“若政治革命,可以协力;种族革命,恐其事甚难。天下事当先为其易而后图其难”[11]:77;孙为菲律宾起义军购运军械,租用日轮运抵菲律宾[20]:364。夏秋间,孙再与梁启超等在横滨会谈联合反清,仍无结果[20]:364。10月11日,兴中会、洪门、哥老会首领在香港成立兴汉会,公推孙为总会长[49]:188。为“唤起国民及不为康梁所惑”,孙宣传反清革命主张与留学生和华侨[20]:54。秋,孙派陈少白赴香港筹办《中国日报》,于翌年1月出版;孙又命郑士良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机关,密切联系广东三合会[20]:364日本人提供报纸经费,报纸开办先得何启大力襄助,尔后香港富商之子李纪堂做靠山[27]:94。11月,合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为兴汉会[50]:257。冬,孙绘制《支那现势地图》付印,图中对“已割之岩疆,已分之铁路”均以“着色表明”,以便“览者触目惊心”[20]:365

第二次起义:惠州起义

孙摄于1900年8月

孙中山重启香港的革命根据地,联络并扩大秘密会党的人脉[27]:94。孙托付网络拓展工作给日籍顾问和同志,部分托付给湖南改革派毕永年;陈少白邀请广东三合会一位大佬黄福赴香港,他在陈少白接受“白扇”头衔之仪式中担任主持[27]:95。1899年11月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想北京混乱失序之际另起一个独立政府[27]:96。12月19日,慈禧太后改任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20]:77

1900年1月,孙为菲律宾起义军购妥第二批军械[20]:365。1月24日,杨云辞去兴中会会长职,次日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1]:78。在义和团运动浪潮下,英国竭力保全既得利益,主导“东南互保”,推动李鸿章“自主”[20]:54。李鸿章通过清驻日公使向孙转达:“值此国家危难之时,愿与孙氏会晤,共计匡救天下之策,务请来粤一行。”[11]:78香港总督卜力参与其事,何启与陈少白会商由兴中会协助李鸿章组建“自主”政府事宜;孙抓紧武装起义之布置,又不放弃“自主”活动[20]:54。孙计划两广独立,以孙就读医学校时老师、香港总督卜力为中心,加上广东富商刘学询及两广总督李鸿章[51]:150。6月,孙先后过香港(未能入境)前往西贡、新加坡等地,积极策划武装起义[20]:365。在刘学询召唤下[27]:97,6月8日孙与杨衢云、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坐日轮“烟打士”号赴香港;6月17日孙一行抵达香港海面,宫崎、内田等代表孙去广州与刘学询谈判[11]:78。孙准备同李鸿章商谈合作问题,希图策动两广总督在华南“自主”[20]:365。后因李鸿章奉诏北上,于7月17日赶赴上海回北京协调庚子条约[27]:97,未获结果[20]:365。孙主动求见法国驻越北大使哈尔蒙德(Jules Harmond),6月21日孙抵达西贡,携带哈尔蒙德大使给法属印度支那总督韬美(Paul Dourmer)之信[27]:128

1900年7月,孙偕宫崎寅藏等离开香港赴日本,寻求起义后援[20]:365。7月18日,孙在“佐渡丸”轮上开会[11]:82。8月下旬,孙从日本秘密赴上海,旋返日本[20]:365。9月25日,孙代名“吴仲”乘船赴台,谋求武器援助[51]:151,希望争取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支持[11]:83。9月,孙由日本抵达台湾,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20]:365。11月10日,台湾总督下驱逐令,孙从基隆乘“横滨丸”赴日本[11]:86

左起︰尢列、唐才质、孙、秦力山、沈翔云,摄于在日本东京,1900年冬

1901年1月下旬,孙在横滨为杨衢云开追悼会[20]:365。杨衢云被暗杀,郑士良与朋友吃饭时病倒身亡,孙恢复广州活动一切希望幻灭[11]:86。春,孙赞助留日广东籍学生郑贯一、冯自由等组织广东独立协会;6月,秦力山等在东京创办《国民报》月刊,为中国留学生革命报刊先声,孙捐助出版费1,000元[20]:365

1902年,宫崎滔天出版孙自传《三十三年落花梦》,1903年中文译本问世[27]:141。孙在日本和章太炎谈论时曾涉及革命发难及成功后建都地点,孙认为“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犂。视其规模远近而已”,并说明:“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尚滨海之建都者,必遏远武昌。夫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宾山(江苏省),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外鉴诸邻国,柏林无海,江户则曰海堧尔;内海虽咸,亦犹大江也……江沔之在上游,其通达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雒。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候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7]:100

1903年春,孙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罗等地活动革命[20]:366。8月,为训练遭日本军事机构排除之中国学生[27]:142,孙在日本青山练兵场附近创办革命军事学校[20]:366。青山军事学校运作不超过4个月,吸收约15名粤籍学员[27]:143。入学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0]:366

联系美国洪门

1903年9月,孙中山见留日学生廖仲恺何香凝马君武等,畅论革命救国方略,希望他们在留学生中物色志士,“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孙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刊于东京出版《江苏》杂志,批判日本政客称“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国领土的谬论,强调“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20]:366。9月26日[27]:136,为“扫除保皇邪说”和“规复革命组织”,离日赴檀香山[20]:366。孙在希炉宣传鼓动,驳斥保皇派反动谬论,重建革命组织,命名为“中华革命军”[20]:366。为求工作方便,孙扬弃先前立场,加入三合会[27]:137。12月,孙返火奴鲁鲁,多次演说抨击保皇派,又改组《檀香新报》,亲撰《敬告同乡书》等,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20]:366

1904年1月11日,孙决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52]:301-302。孙并受“洪棍”(元帅)职务,在《檀香新报》发表《驳保皇派》,批判保皇派宣扬革命可招瓜分、中国当前只能实行君主立宪等[20]:366。为规避《排华法案[53],孙预先取得伪造文件[27]:138。亲友们做出孙在夏威夷出生的证词[53][54]。3月4日,孙亲到夏威夷司法巡回处宣誓自己在夏威夷出生[注 2][52]:301-302。3月14日,孙凭着誓词,拿到出生证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证人所提供的证据,显示他是在纪元后1870年11月24日出生于夏威夷岛。”[52]:303-304孙再据此领到夏威夷总督颁发之美国岛居人民所持护照,然后才加入洪门;洪门为他“特别开台戏”,“由主盟员某大佬封总理为洪棍。洪门军职,例分洪棍、纸扇、草鞋三级。洪棍,即元帅之别名也”[52]:304。3月31日,孙带着地方堂口给旧金山三合会之介绍信,启程前往美国[27]:137-138

孙在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档案照

1904年4月6日[27]:138,孙抵旧金山,为阻孙入境,保皇党促清朝驻旧金山总领事转告美国海关,指控孙持假护照[52]:304。同日美国官员扣留审问孙,孙写下《自述证言》[55][56]。1904年之《自述证言》原件现藏于位于加州旧金山的美国国家档案局,目前仅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复制件[55],中称:自己于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57]。孙宣誓取得夏威夷出生纸[58]

1904年4月,孙被拘留在码头木屋,等候原船下次到旧金山时,拨回檀岛;孙忽睹被禁乡人中所阅《中西日报》有“伍盘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卖报西童带往[52]:304。华裔报人伍盘照得悉孙乃洪门中人,即转求旧金山致公堂帮助,该堂为全美各地洪门分堂之总部,总部大佬黄三德等与伍盘照同访致公堂顾问律师,由其向移民局声明即向首都华盛顿上诉,并把致公堂某物业向保单公司具保500元,担保孙外出候判[52]:304。最后孙被批准入境[52]:304。孙改组《大同日报》,与保皇派论战[20]:366王宠惠称孙:“他随时都是风尘仆仆,穿着破烂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为了革命运动事业,他却是热心诚挚,永不灰心丧气。”[11]:92

1904年5月至9月,孙为美洲致公堂重订章程要义,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后孙偕洪门首领黄三德赴美国各地,对会众宣传革命,实行注册[20]:366。6月,孙巡回全美十多个城市[27]:138。9月底,孙抵达纽约[27]:139。10月,孙在纽约报刊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称清如“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20]:366。当时在香港有《中国日报》,在夏威夷有《檀山新报》,在旧金山有《大同日报》,在新加坡有《图南日报》[27]:139-140。12月,孙抵布鲁塞尔,同中国留比学生就革命方略等问题反复讨论,并建立革团体;孙旋赴伦敦[20]:366

1905年春,孙在伦敦会晤严复,坚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反对改革中国应从教育着手[20]:367。春至夏,孙自英国赴德国、法国,在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并于柏林、巴黎组织革命团体;孙到布鲁塞尔访问第二国际书记处,阐明革命主张,同情社会主义,称将“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20]:367

创立同盟会

1905年的孙

1905年6月11日,孙中山上“东京”号轮船,离开马赛赴日,7月19日抵横滨[11]:98。7月30日,孙邀约各省留学生及华侨70余人,有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讨论建立统一革命组织[20]:367。孙在日本极端民族主义黑龙会总部举行大型会议,会中决议奉孙为领导[27]:145。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同盟会[20]:367。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20]:367

1905年8月13日,孙出席东京留学生举行的欢迎大会并作长篇演说,号召摒弃保皇派反对革命之说,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20]:367。孙演说会场是东京富士见楼(麹町区饭田河岸),会场能容纳千人[44]:38。大会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学生云集在大厅内,许多学生不得其门而入,簇拥在门外,聆听孙首度在东京公开发表演说[27]:145。届时爆满,后来者犹络绎不绝,门外拥挤不通;警吏令封门,诸人在外不得入,甚为喧哗;又开门听其进场[44]:38

第三至第十次起义

1906年,孙与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部分会员等合照(前排左起:1林干廷、2张永福、3陈楚楠、4孙文、5尢列、6刘金声、7林义顺;后排左起:1吴悟叟、2张华丹、3张继、4陈汝河、5邓子瑜、6黄耀廷、7张秉庚)

1905年9月,孙中山委冯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门和广州联络同志,接受会员;10月,孙赴越南筹募经费,在西贡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12月,孙建立广东募债总局,向南洋侨商募集革命经费[20]:367。10月,中国同盟会会员发动萍醴之役失败[50]:258

1906年2月,孙自西贡抵达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分会[20]:367。4月,孙出席同盟会在新加坡成立分会[27]:163。3月至6月,孙先赴欧洲,旋经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20]:368。孙曾往马赛巴黎[59]:94。7月至9月,孙自吉隆坡抵达芙蓉,与当地华侨座谈,揭露清政府假立宪;旋赴槟榔屿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后又至新加坡、西贡、日本[20]:368。秋冬,孙与黄兴、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军政府宣言》、《对外宣言》等8个文件,系备各地革命党人起义时颁用;《军政府宣言》是纲领文件,阐发中国同盟会政纲[20]:368。12月,孙在东京举行《民报》周年庆祝大会,系统阐述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制定“五权分立”宪法;孙分派中国同盟会会员前往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等,策应萍浏醴起义[20]:368

1907年2月,要做为同盟会象征旗帜设计,孙满意青天白日旗,黄兴则想要有中国古风、象征平均地权政策的“井”字旗[27]:161。孙与黄兴争执,孙称:“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51]:157一个月后,日本当局受清政府施压,决定驱逐孙离境;为表达善意,日方除发布驱逐令之外,还以外交辞令表达歉意,并馈赠孙大笔款项[27]:161。3月,孙与胡汉民、汪精卫离日赴越南,在河内甘必达街61号设立广东、广西、云南地区武装起义总机关[11]:116;孙又在河内、海防、南圻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并向旅越华侨募集起义经费[20]:368。孙谎报金额,章太炎与宋教仁谴责,认为孙被日本政府收买;章太炎撤掉挂在《民报》社的孙照片,要求孙辞去中国同盟会总理一职[51]:160。4月,孙派胡汉民赴香港策应潮、惠、钦、廉起义[20]:368。5月,孙派黄兴、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赵声部,争取新军反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败;9月1日,孙命王和顺于钦州王光山起义,防城起义爆发,因补给困难退入十万大山,失败;9月至10月,孙派中国同盟会会员赴海防、西贡、新加坡、暹罗、槟榔屿、吉隆坡等地筹集革命经费[20]:368。10月,孙私自委托宫崎滔天在东京帮他做财务处理,洽商购买军火,形式上把同盟会其他领袖排除在军事机密外[27]:162。12月2日广西镇南关之役,孙偕黄兴等亲赴阵地参战[20]:368

1908年3月,孙离开河内,经西贡赴新加坡筹款;3月27日,孙指示黄兴在钦州马笃山再次发难,个多月终因弹尽失败;4月,孙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年底分会遍及缅甸各埠;4月30日云南河口之役,孙电令黄兴督师,坚持20余天;秋,孙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南洋支部[20]:369。9月至10月,孙在新加坡《中兴日报》发表文章批判保皇党[20]:369;9月11日平实在《南洋总汇报》发表《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孙以笔名“南洋小学生”在《中兴日报》发表《平实开口便错》:“时势者,纯乎人事之变迁也;革命者,大圣人大英雄能为,常人亦能为。”[11]:123

1911年1月,孙委派黄兴筹备广州起义,统筹部下设8课[20]:370。4月8日,温生才暗杀广州副都统孚琦[27]:202。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赵声、黄兴等人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22]:66。是役战死者102人[60]。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20]:371。孙称:“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11]:143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在“红楼”前合影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武昌驻军乱起,找上守备统领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27]:218。经过一夜血战,终于在第二天早晨攻占总督衙门,革命军于是占领武昌[61]:103熊秉坤称:“孙先生乃革命创始者,党人遍布全国,虽间有名目殊异,而尊崇孙先生则一也。”[62]:255-256[20]:88-89

辛亥革命发生之际孙正在美国演说募款,美国时间10月9日下榻犹他州小镇奥格登的马里昂酒店(Hotel Marion)[63]。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译典华)的布朗皇宫饭店(Brown Palace Hotel),该饭店并存有孙当时的入住记录[64]

起义后几周之间,革命席卷华中、华南,各省纷纷宣布脱离中央[27]:220。自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被迫回籍养病,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平乱,但其所率军队多为袁所训练,不受节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节制诸军[65]:1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66]

境外筹款

1909年1月,孙中山在南洋各埠筹款;5月至10月,由于活动困难,孙赴欧洲宣传筹款[20]:369。10月,香港成立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孙筹划广州起义;10月下旬,孙致函中国同盟会会员王子匡等,解释陶成章、章太炎之攻击,指其危及“革命前途”[20]:369。11月,章炳麟猛烈反击伪《民报》,呼吁海外华人不要捐资给孙;陶成章谴责乾纲独断,再度要求同盟会开除孙[27]:163。陶成章在1912年被陈其美命令部下蒋介石暗杀[67]

1909年11月至12月,孙自英国抵美国,向纽约、波士顿等地华侨筹款[20]:369。同年,美国务卿卢特(Elihu Root)以孙“非但没有尽美国公民的义务,反而全力投入中国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动反政府的领袖,而本政府与彼政府有友好关系”为由,取缔孙的美籍身份[68]

1910年1月至2月,孙由纽约经芝加哥抵达旧金山,建立10多个同盟会分会[20]:369。3月,孙建立“美洲旧金山中国同盟会总会”(通称“美洲同盟总会”),建议改组《美洲少年》周刊为《少年中国晨报》作机关报[20]:369-370。同月,孙抵檀香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国同盟会檀香山分会[22]:56。6月,孙密赴日本,晤黄兴、赵声等;7月,孙抵新加坡;8月至10月,孙在槟榔屿指导整顿南洋同盟会组织,准备起义;11月13日,孙在槟榔屿主持秘密会议,“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11月中下旬,孙派赵声往香港联络广州新军;12月,孙再赴欧美筹款[20]:370

1911年4月,孙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与洪门致公堂部分执事合影

1911年1月至2月,孙经欧洲到美洲,在纽约、旧金山、温哥华等地筹款[20]:370。3月中旬,孙往美国东部,沿途在加拿大筹款[20]:370。5月3日,孙在美国芝加哥召集会议,商讨起义善后及再图大举等问题[22]:67。6月,孙在旧金山联合美洲同盟会和致公堂[20]:371。7月,孙到美国委陌林埠[22]:68。武昌起义时,孙在美国募款而不在中国[注 3]。10月12日,孙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20]:371。10月20日,孙经圣路易、芝加哥抵纽约,拟由黄兴率湖北革命军,由胡汉民、朱执信等策划广东反正;又向美国朝野介绍中国革命宗旨,希得同情支持[20]:371。10月下旬,孙抵伦敦,经美国人荷马李介绍,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主任会谈,商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贷款给革命政府,不果[20]:371。11月10日,在国外得悉“武昌已经为革命军占领”后,孙开展外交活动[22]:70。11月11日,孙抵伦敦,就武昌起义成功接受《滨海杂志》采访[22]:57,至11月20日离开[22]:58。孙在伦敦草拟《告世界书》[22]:70。11月中旬,孙抵达巴黎,会见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外交部长毕恭和议员[20]:371。11月23日,孙于马赛会晤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Stabislas Simon)[27]:224。11月24日孙由法国乘“丹佛”号轮船[11]:156,行前电集会上海讨论中央政府组成之各省代表,称“但求早巩固国基”,可推举黎元洪或袁世凯任总统,“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20]:371

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14日,各省咨议局代表云集南京,共计44人,分别代表17个省份[27]:220。12月21日,孙中山过香港,晤胡汉民、廖仲恺,拒绝留在广东,坚持赴上海、南京,因“沪宁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无政府”[20]:371。孙称:“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11]:16512月25日,孙抵上海,黄兴等欢迎,答中外记者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张总统制,认为处此“非常时代”,不愿“居于神圣赘瘤”,无所作为,“以误革命之大计”[20]:371。孙与《大陆报》主笔谈话称:“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17]:667孙向英国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绝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处英属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国。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许。”[17]:64712月26日,孙与黄兴等在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行馆召开中国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22]:73。12月29日,中国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孙被奉天、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代表选举为首任临时大总统[20]:371-372,以16票当选[59]:96。12月30日,孙在上海召开中国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改订中国同盟会暂行章程,宣言革命党人“当临时政府组织之际”,当成“坚固不破之群”,驳斥“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称革命党人“必完全贯彻此三大主义而无遗”;孙决定赴南京就职,不顾“北方将派大军渡江”之流言[20]:372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由上海抵达南京[20]:372,晚上10时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宣誓就任[22]:72

孙《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宣言》规定临时政府:“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对内“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消除“辱国之举措”、“排外之心理”,主张“和平主义[20]:372

南京临时政府定用五色旗国旗[71]:1。1912年1月2日,孙通电各省改用阳历,并以1月1日为民国建元之始;1月3日,孙公布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阁,各省代表会改组临时参议院;1月4日,孙电令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出兵北伐:“和议无论如何,北伐断不可废”;1月7日,孙《告友邦书》,称民国承认“革命军兴”前清与各国之条约、借贷和权利[20]:372。1月8日,孙批准发行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定额1亿元,只售出700多万[11]:172。孙不愿延长内战,双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议和,孙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绝对赞同共和;三、孙自清帝退位后辞职;四、由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五、袁被选后,当宣誓遵守《临时约法》,袁必“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20]:372,袁乃嗾使段祺瑞等电清廷实行共和[71]:1-2。1月22日,孙电伍廷芳,令将议和办法转告袁[20]:372;中国同盟会2,000多名会员代表参加会议,通过胡汉民代表孙提议修改誓词为“颠覆满清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选汪精卫为总理没有就任[11]:196

孙最终选择妥协[28]:213。曾访问过孙之记者提到“他真诚、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静、沉稳的举止”[27]:230。2月5日,孙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11]:173。2月12日,清廷下诏宣统帝逊位,诏书文本由南京方面草拟,再传给袁[27]:234。2月13日,孙向临时参议院辞任临时大总统,并荐袁代任;临时参议院即按议和条件举袁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0]:372。2月15日,孙祭明孝陵时向文武官员讲话[22]:88

1912年,孙强调必须在“效力与宪法等同”的文件中首先写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条文,“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20]:102。《临时约法》确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及临时政府参议院的组织与职权,并规定《约法》施行后10个月内成立国会[71]:1。行政权由总统与内阁分享,且阁员须由国会通过任命[27]:237。内阁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法院为司法机关[72]:4。3月3日,南京临时政府陆续发布社会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户、惰民、丐民、义民、剃发者及优、倡、隶、卒等,一律“平等”;禁绝贩卖华工;赈济灾民;严禁官吏违法;鼓励华侨投资;保护工商业;改革教育[20]:372-373。三个月中,南京临时政府共颁布30余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业[20]:373。3月3日,中国同盟会本部于南京召开会员大会,5,000人参加[11]:196,宣布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制订9条政纲,举孙为总理[20]:373。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25日袁任命的内阁总理唐绍仪抵南京组织新内阁[22]:86。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强调“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0]:373。参议院为防袁野心,特设“责任内阁制”,以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并设国务会议以行使职权,但袁不能容,唐绍仪被迫辞职,以陆徵祥代之[71]:3。3月29日,孙出席临时政府各部总次长、卫戌总督、各军师旅司令官举行饯别宴会[22]:82。1914年5月,临时约法遭罢废,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权约束,并无限期延长总统任期[27]:273

民初革命

卸任临时大总统后的一年

1912年3月25日,孙文与唐绍仪在总统府前合影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继位[17]:649。同日中国同盟会会员举行饯别会,孙重申要社会革命,“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20]:373。孙辞职后不再过问政治[72]:5,离开南京,前赴上海[20]:373。4月9日,孙应黎元洪邀抵武汉[22]:85。孙在广东说:“吾国乃社会主义之民国,欲行社会主义。吾等皆是真诚的社会主义领袖。”[27]:2445月15日,孙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致祭文[20]:373。5月27日,孙抵翠亨村[22]:81,与夫人和大哥团聚[28]:227-228,3天后返广州[20]:373。6月,唐绍仪内阁垮台[27]:243

8月,宋教仁以中国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及国民公党,改组成国民党,推孙任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实际党务由宋教仁主持[72]:14。孙任总理,黄兴为协理[27]:241。袁邀请南方领袖到北京会晤,8月24日孙抵首都[27]:243。孙留北京月余,与袁谈话13次[20]:373。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成立大会,举孙为理事长,宋教仁代理;孙演说《解决民生问题》[20]:373。9月3日,孙在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讲“五族共和”的意义[20]:373。9月25日,孙、袁公布联合声明,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之政府,去军事化,开放外国资本,促成政党和解,稳定政局[27]:243

孙视察京张铁路时与欢迎人员在张家口火车站合影

1912年9月10日,袁“特授孙文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将拟筑之路先与各国商人商议借款招股事宜”[73]。袁任孙为铁路督办,每月可支领经费3万元[27]:250。孙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总部设于上海[74],希望利用开放外资,尽快完成建设中国铁路,自认为有相当详细之规划[75]:257-258、800、816、825-826[76][77]:137-151。同月,孙视察北宁铁路津浦铁路北段和胶济铁路阳泉煤铁矿,多次谈话修建铁路[20]:373。10月,孙委王宠惠与英商签定广州至重庆兰州的铁路线,袁横加阻挠,不予批准[78]:416-419。10月10日,孙为英文《大陆报》撰文:“实业主义之行于吾国必矣”[20]:373。10月14日,孙称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孙在中国社会党本部演说3天,评论社会主义学说及派别,理解和同情社会主义[20]:373-374。12月上旬,孙通电呼吁政府和国民反对沙俄强迫外蒙签订《俄蒙协约》和《商务专条》[20]:374

1913年2月11日,孙赴日本考察,藉以筹措外资兴建铁路[22]:93。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孙访问长崎、门司、下关、神户东京等,参观工厂和学校,阐明中日“互为提携”,与三井物产董事山本条太郎等筹设“中国实业公司”[20]:374。2月至6月,袁提供巨额,诱使国民党员另组政团,有国事维持会、政友会、超然议员社等从国民党分裂出来[72]:6。3月4日晚,孙在东京设宴答谢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内阁阁员应邀出席[22]:98。3月11日,孙与宋嘉树戴季陶等参观大阪《每日新闻》社[22]:91。3月14日,孙与戴季陶、马君武、宋嘉树、何天炯等出席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正支部长吴锦堂在寓所所设午餐会[22]:94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17]:666,两天后重伤不治[72]:14。3月22日,孙中山在长崎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3月23日,孙参观长崎三菱造船所后,下午即乘船返国[22]:99。3月25日,孙抵上海力主公开与北京政府决裂,并以武力抗袁[27]:255

3月27日,孙在黄兴寓所商讨对策时,主张“联日”、“速战”,愿亲任其事,大部与会者希望“法律解决”;6月中下旬,孙赴广东,经澳门到香港,促陈炯明“四省独立,广东同时宣布”[20]:374。袁罢免反对善后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引发二次革命[65]:3,终因势单力薄,两个月内被各个击破[72]:6。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首发“二次革命”,孙称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济法律之穷”,召各方促袁辞职[20]:374。李烈钧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黄兴7月15日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71]:5。7月22日,孙宣言促袁辞职[20]:图第28页:“文不忍东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阻此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反对公之一人。义无反顾”[11]:211。8月2日,孙乘船离开上海;8月3日抵福州马尾,知广东无望,遂前往日本[20]:374。反袁失败后,在日本内阁默许下,孙乔装化名逃亡,经台湾基隆乘坐日本货船“信浓丸”号,8月8日到达日本门司区,于9日抵神户上岸,最后从横滨进入东京[79][注 4][80]。9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乱[27]:259。9月15日,袁通缉孙、黄兴等[20]:374。10月15日,袁以北京总检查名义通缉孙及二次革命首要[81]。11月4日,国民党被解散[82]。12月,孙致函邓泽如等,称不因“二次革命”失败而“灰心”、“缩步”[20]:375

组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于1913年底开始筹建[27]:274。9月27日,中华革命党吸收第一批5名党员,孙中山严格入党程序,起草入党章程誓约,须盖右手中指指模:实行宗旨,服从命令,尽忠职务,严守秘密,誓同死生[11]:213

1914年1月,孙派陈其美赴大连,联络中国东北;5月10日,孙在东京创刊《民国》杂志,后为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20]:375。5月7日,孙在广州岭南学堂讲演:“忆吾幼年,从学私墪,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于课暇,辄与周围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类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11]:19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筑地精养轩举行成立大会,与会者约300余人[20]:107。孙任总理,公布手书《中华革命党总章》[20]:375。入党者必须按指印、立誓约,绝对服从孙,发誓“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27]:274孙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党人抵制,特别是黄兴[27]:276

1915年3月14日,孙致书日本外务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诺优于二十一条要求之权利让渡[27]:282。11月15日,孙委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20]:376。袁着“国体投票”,要各区、各省之国民代表,投票赞成改行君主政体,又指使参议议员上书拥戴袁为皇帝[71]:6

1916年4月9日,孙、宋庆龄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举行小型声讨袁集会(又称“帝制取销一笑会”)[22]:108。4月27日,孙为讨袁大计,偕廖仲恺、戴季陶、张继等[11]:218,离日返国[22]:111。5月,孙函黄兴,称“中国问题实为新旧之争。换言之,则为民党与官僚派之争”;主张加强团结及武装[20]:377。3日,孙抵上海[83]。5月9日[20]:376,孙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不徒以去袁为毕事”。6月6日,袁逝世[22]:112。孙下令“解散”中华革命军,决定停止中华革命党一切活动,“解散党人”,“取消本党名义”[20]:113。7月17日,孙在上海张园举行茶话会,研讨袁死后之形势和建设方针[22]:112。10月31日,黄兴逝世;11月24日,孙与前来吊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园[22]:120

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年7月,孙南下后在广州留影

段祺瑞违反临时约法,通过对德宣战案,举借日债,图扩势力;孙中山以段违背宪法,自上海赴广东倡护法,各省多响应[71]:7-8。1917年7月6日,孙等南下掀起护法运动[22]:121。同日孙得海军支持后由上海乘舰南上,朱执信廖仲恺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20]:113。7月10日,孙抵汕头,在欢迎会上称“要除尽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现”[20]:378。孙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召,联合西南在广州组织军政府[72]:11。7月17日,孙抵广州[22]:121。7月21日,海军总司令指挥麾下15艘军舰驶离上海赴广州,时广州聚集130位国会代表,约占总数三分之一[27]:290。7月29日,《中华新报》刊登孙称:“假共和之祸犹甚于真复辟”,因为“帝制实不能与共和竞争”[20]:114。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20]:378。9月1日,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22]:122。9月2日,陆荣廷即通电国会议员和广州士绅、商人,称:“既然总统仍在位,则毋须另立政府。大元帅这令人难解的名称尤其有问题。我们是简朴之人,对权力没有任何野心,只想尽本分,而且我们不会走错误的一步。因此我们不愿意配合当前动作。”[27]:2939月10日,孙正式就任[22]:122。9月13日,广州军政府对德宣战[27]:291。财政方面,自军政府部长到办事员,每人月支零用费20元;孙委托廖仲恺经营,侨胞百余万元捐款起支撑[20]:114。蒋介石撰上对北洋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84]:7。10月上旬,护法战争开始衡山、宝庆战斗;10月12日《中华新报》刊出孙发布讨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阳托共和,阴行帝制”,成为“共和之蟊贼,人民之大蠹”,号召全国“讨灭伪政府,还我约法,还我国会,还我人民主权”[20]:114。11月18日,孙通电反对南北调和,坚持“恢复约法及旧国会[20]:379

由于南方军阀无意护法,故不久即酝酿议和[72]:11。1918年5月,军政府改组,实权掌握在军阀手中[72]:11。军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领导南方与西南各省[27]:294。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军政府改组大纲修订案》,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为政务总裁;不久,岑春煊被推举为主席总裁[20]:115。5月4日《军政府改组修正案审查报告》通过后,孙即向国会辞去大元帅职[20]:116;5月21日孙离开广州,5月26日到三河坝[11]:223。6月1日,孙由汕头经台北前赴日本[20]:380

1918年5月下旬,孙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告终[20]:116。孙抵上海后,与先到之宋庆龄住进华侨捐赠之莫利哀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上海孙故居)[22]:141。孙从事著述,力求“以主义普及国民”[20]:116。作为秘书,宋庆龄负责协助起草电函稿件,翻译英文,并加紧学习德文、俄文,准备联系苏联方面[28]:303。1919年8月,孙坚决辞去总裁职:“决不与之共饰护法之名,同当误国之罪。”[20]:116

成立中国国民党

1920年11月25日,孙与唐绍仪在自沪返粤的轮船上[29]:279

1919年8月7日,孙中山致电广州非常国会,正式辞去政务总裁职[20]:381。10月10日[27]:297,孙改组中华革命党,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84]:8[85],加上“中国”两字以与1912年的国民党区分[20]:117。总部有总务部、党务部、财政部,孙以居正、谢持、廖仲恺为主任[20]:117

1920年6月29日,孙致函日本陆相田中义一,谴责日本侵华政策,指日本政府“专以援助反动党排除民主主义为事”[20]:382陈炯明在桂军三路进迫下出师讨桂,粤军于10月攻克广州[20]:117。陈炯明奉孙命率粤军从福建返广东,打败盘踞广东的旧桂系,重建广东根据地[72]:33。秋,孙试图与湖南自治派的赵恒惕谈判结盟,并透过湖南,争取和四川、云南结盟[27]:314。11月9日颁布的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中国国民党以实施三民主义、创立五权宪法为目的[27]:297。11月10日,孙委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20]:383。11月28日,孙设法返回广州[27]:312。12月30日,孙批复林支宇函,“联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县自治为立国基础”[20]:383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年初,旧国会在广州重开,因不足法定人数,故称国会非常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72]:33。孙设法号召旧国会225名议员,于4月7日在广州集会,推选总统[27]:312。4月,国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20]:118。5月5日[20]:118,孙就职,实际辖区仅有广东,实权在陈炯明[72]:33。民国政府成立[20]:384。7月,孙下令讨伐广西,两个月克南宁、桂林、龙州[20]:118。10月,广州非常国会批准孙北伐计划[27]:314。10月中旬,孙巡广西,3万人准备北伐,组织大本营[20]:118;10月29日孙在梧州设大本营,进军桂林,又派汪精卫到广州筹饷[11]:260

1921年12月10日,孙在桂林对滇、赣、粤军发表《军人精神教育》演说

1922年2月3日孙下动员令,10万余人出师北伐[11]:260。4月18日,孙派廖忡恺晤陈炯明,劝其晤商北伐;陈炯明拒不前往,电辞本兼各职[20]:386。4月21日,孙下令免陈炯明广东省长、内务部长兼粤军总司令职,专任陆军部长;晚,陈炯明退惠州[20]:386。5月4日孙令从韶关北伐,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三路总指挥[11]:261-262;5月6日孙赴韶关督师,旋大本营总攻击令,北伐军三路进江西[20]:386。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与直系军阀勾结[20]:118。6月1日,孙返回广州[20]:119。6月16日,叶举炮打孙寓所[27]:318。6月16日,陈炯明事变,突然炮击总统府,孙只有警卫部队500人,配轻武器;陈炯明部约3万人,备重炮[20]:119。陈炯明兵变,宋庆龄不愿与孙同行,认为“目标太大,容易被叛军发现”,觉得个人不致有何危险,对孙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我请求你先走吧!”[17]:611-612由于炮火密集,士兵卫士多人倒毙,经他人苦劝,孙才回到舰艇舱内[28]:300-301。英国只派一艘炮艇供孙调遣,孙得以在8月9日离开珠江,抵香港转上海[27]:319。9月至12月,孙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国国民党负责人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张继杨庶堪讨论改组中国国民党[22]:148。孙和吴佩孚谈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孙同时与张作霖秘密交涉,从张作霖得到若干经费[27]:320。年底,孙策动驻广西的滇军、桂军及驻西江之部分粤军赶走陈炯明,夺回广州[72]:33

1923年1月16日,拥护孙的滇系军阀杨希闵部、旧桂系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合组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陈退守东江[86]。2月21日,孙抵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称“不是再拿护法问题作工夫”[20]:389。3月2日,孙以大元帅特任杨庶堪为大本营秘书长,朱培德为大本营参军长兼大本营护军司令[22]:165。时陈占据东江一带及潮州、汕头等地,与孙成相持之局[72]:33。4月20日,孙督师北伐,与参谋长蒋介石从广州火车北上[22]:168。11月19日,孙亲指各军御四路反扑之陈部,守卫广州[20]:390

联俄容共

1924年1月24日,国民党召开“一大”,孙为大会主席

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对俄国革命党人“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人“团结共同斗争”[11]:273

1921年12月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由张太雷陪同,在桂林访问孙长谈3次[11]:275

1922年8月,苏联政府秘密以马林联系孙[72]:33;马林和李大钊多次晤孙,讨论振兴中国国民党[72]:29。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27]:325,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到上海与孙会谈,月底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确立孙“联俄”政策,包括:苏联愿援助中国完成统一;苏联愿抛弃沙俄对华之不平等条约,另行开始中苏交涉;中东铁路问题由中苏协商,暂维持现状;苏联无意使外蒙脱离中国,苏军也不必立时撤退[72]:33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7]:340。1月20日上午的开幕演说上,孙强调必须改组党,将党变成革命、建国工具[27]:343孙科因为发表反苏反共言论,不支持改组,被孙从第一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名单中划掉名字[28]:333-334。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李大钊及谢持5人组成,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大会;大会决议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但须服膺三民主义及遵守党纲党纪;与会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国共产党党员[27]:347[72]:30

1924年6月16日,孙在鲍罗廷等陪同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27]:360。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第一期有学员600多人,孙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出多名军官作顾问,并安排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军校就读或任教[72]:34

1924年8月3日起,讲民生主义四讲[50]:265,其中在广州大学演讲民生主义时批评马克思主义,驳斥马克思主义之剩余价值说,也摒弃阶级斗争之重要角色;和鲍罗廷对话后一星期,孙再次演讲民生主义,推翻先前批评,再次主张民生主义即是社会主义[27]:350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20]:153。孙试图重新发动北伐,成为统一战线的绊脚石、革命动员一致行动的异声[27]:347。9月4日,孙召开北伐筹备会议,以胡汉民为代帅兼广东省长[20]:153-154。9月12日,孙移大本营至韶关,亲自督师[20]:154。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因与皖系、奉系订立反直联盟,所以决定讨直[20]:153。同日,廖仲恺辞去军需总监、财政部长和财政厅长[20]:155。中国国民党内部出现批评、抗议,孙科辞去广州市长,廖仲恺放弃广东省省长,蒋介石也拒绝让黄埔师生参加北伐,只派一连兵到韶关保卫孙[27]:364。1924年10月,广州商团事变,成为北伐变数[27]:354

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北上与逝世

1924年11月17日,孙夫妇到上海,在寓所接见各界代表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军军长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27]:413,率军自长城前线回师占领北京,软禁总统曹锟,冯玉祥部和胡景翼孙岳部组成国民军[72]:43。10月30日,孙中山舍弃在韶关建立之总部,返回广州[27]:413。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分别致电孙,请他北上共商国是[72]:43。11月,孙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等作斗争[9]:2936。孙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之和平统一,对外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民治[72]:43。11月17日,孙抵上海[22]:191。孙称:“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20]:16211月24日,孙与宋庆龄抵达日本神户[22]:195。11月25日,孙在神户与前来拜访的头山满长谈[22]:194。11月28日在神户演讲《大亚洲主义》[22]:217,孙主张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鹰犬”,而应做“东方王道的干城”[20]:163。孙在《入京宣言》中称: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各国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国之责,刻不容缓”[20]:163

1925年1月,孙中山坚持速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段祺瑞却主张召开善后会议[22]:218。2月,善后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共两党均激烈反对,4月善后会议结束,一无所成[72]:43。孙扶病入北京,苦无成果,终于病情恶化[72]:35。3月11日,孙在总理遗嘱上签名[50]:251遗嘱称“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9]:2936。3月12日9时30分[22]:218,孙的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50]:252。孙在北京逝世[9]:2936

1929年6月1日,孙的灵柩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22]:218

思想

孙中山少年在夏威夷,使孙生出一朴素之想法:同胞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11]:28-29

孙思想的核心是坚决、完整的民主主义;在孙领导下,中国历史由“帝国”转变到“民国”,此后历史虽变,但将中国建成高度民主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目标[11]:杨天石〈序〉1

孙提出用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救中国,合称三民主义[87][88][89]。1912年,列宁在《涅瓦明星报》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实的民主主义。他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革命’、中国立宪改革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劳动者和被剥削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11]:1891924年5月,上海《中国晚报》邀请孙以三民主义为题粤语、国语双语演说,制成唱片,成为他唯一流传的录音。他指中国人在满清260多年统治期间“睡着”了,期间中国政治退化、文明退化、民族工商业退化,令外国看不起,得以三民主义革命救中国[90]。孙这一段是罕有幸存的几条清末民初早期粤语录音之一,是常见学术研究材料[91][注 5]

又参见孙中山与宗教冯自由在《革命逸史》称:“国父之信教,完全出于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义,为进步的及革新的,与世俗之墨守旧章,思想陈腐者,回然不同。”[11]:18

在哲学上,提出“知难行易”说,批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9]:2936

评价

1925年3月12日,广州各界在东较场举行追悼孙中山大会

纪念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铜像,图中远后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红楼”

1912年3月10日,孙与胡汉民、孙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称希望百年后葬于此[11]:186

1925年4月16日,广东省政府将香山县改称中山县;永丰舰改名中山舰,以资纪念[22]:218

中国共产党称孙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95]

家庭

孙中山祖父孙敬贤有三个儿子,依序是孙达成(1813年-1888年,孙的父亲)、孙学成(1826年-1864年)、孙观成(1831年-1867年)[17]:275。父孙达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杨氏(1828—1910)。长兄孙眉(1854—1915),二姊孙金星(1857—1860),三兄孙德佑(1860—1866),四姊孙妙茜(1863—1955),六妹孙秋绮(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17]:283。溯自常德至广东,孙是为第十八代[17]:258

子女简表:

  • 妻:
    • 元配妻子(1915年离婚):卢慕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卢耀显之女[11]:23
      • 长子: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 长孙:孙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 曾孙:孙国雄(孙治平与谢秀琳之子)
            • 玄孙:孙伟仁
        • 次孙:孙治强(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 曾孙:孙国元(孙治强与林伦可之子)
          • 曾孙:孙国升(孙治强与林伦可之子)
          • 曾孙:孙嘉琳(孙治强与刘肇云之女)
          • 曾孙:孙国瑜(孙治强与刘肇云之女)
        • 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 次孙女:孙穗华(1925年3月18日—2021年4月16日)
        • 庶孙女:孙穗芳(孙科私生女,1935年3月19日生)
        • 庶孙女:孙穗芬(孙科私生女,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 长女:孙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96]
      • 次女:孙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96]
        • 外孙:王弘之(孙婉与王伯秋之子)
        • 外孙:戴永丰(孙婉与戴恩赛之子)
        • 外孙女:王𬙋蕙(孙婉与王伯秋之女)
        • 外孙女:戴成功(孙婉与戴恩赛之女)
    • (休弃时间不详):陈粹芬(1873年—1960年)
    • 继室(1915年再婚):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
    • 日本平妻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
    • 日本籍外妇或妾:浅田春(1882年—1902年)

家族世系图

孙中山家族
孙殿朝林氏
孙恒辉程氏
孙敬贤黄氏
孙达成杨氏孙学成程氏孙观成谭氏
孙眉谭氏孙金星孙典孙妙茜杨紫辉孙中山卢慕贞陈粹芬宋庆龄大月薰浅田春孙秋绮林喜智
孙昌王金顺孙顺霞杨杏聪程月红孙科陈淑英严蔼娟蓝妮孙娫孙婉王伯秋戴恩赛宫川富美子大泽吉次林耀梅林帝镜
孙满伍月娥梁佩珩孙妙娟孙治干苏仲英孙霞杨连合杨惠娥杨连鑫杨连逢孙治平谢秀玲张佩霞孙治强刘肇云林伦可孙穗英林达文孙穗华张家恭孙穗芳王守基孙穗芬孙康威王𬙋蕙税兰州王弘之戴成功戴永丰宫川东一宫川弘
孙绍如孙丽贤孙爱娜孙子元孙杰孙丽雅孙必胜孙必兴孙必达孙必成孙嘉穗孙必立孙国雄白娣孙嘉琳孙嘉瑜孙国元孙国升林德杰林淑真林山立张孔颖张乐文张乐真王祖荣王祖耀孙忠仁孙忠杰孙忠伟税力耕税道耕税儒耕王志雄王志纮王志玲宫川祥子
孙敬孙伟伦孙慧珍孙伟国孙少英孙伟勇孙伟刚孙凯玲孙伟明孙珮莲孙珮玉孙美玲孙美兰孙美莲孙伟仁

著作

书籍:《三民主义》(1924年十六讲版)、《革命方略》、《五权宪法》、《中国革命史》(1923年)、《中国存亡问题》(1917年)、《建国大纲》(1924年)、《建国方略》(1921年)、《民权初步》(1917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孙文学说》(1919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实业计划》(1920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22]:140。遗著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等[9]:2936。还有《同盟会革命方略》(1908年)、《伦敦蒙难记》(1912年)、《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1914年)。

1917年2月21日,孙文写成《社会建设》(又名《民权初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书中述及会议细则,“教吾国人行民权之第一步”[20]:377-378

1919年,《实业计划》首次发表,两年后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单行本,孙在本书中绘制一幅中国近代化的蓝图:修筑十万英里铁路、百万英里公路;整治长江、黄河、珠江等;开凿运河;建设三个世界大港、四个二等港、九个三等港和十五个渔业港;开发煤、铁、石油;建钢铁、水泥、机床、造船等工厂及食品、纺织、建筑等企业;改良农业、营造森林和移民垦边……孙非常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实业化意义重大,主张与强调引进近代西方产业,“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20]:19

论文:〈中国法制改革〉(1897年)[101]、〈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1912年)、〈三民主义〉(1919年文言论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国问题真解决〉、〈支那保全割和论〉、〈中国第二步〉、〈农功〉、〈我的回忆〉、〈自传〉、〈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国之现状与未来〉、〈驳保皇报〉、〈民报发刊词〉、〈论据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平实开口便错〉、〈对外宣言搞〉、〈钱币革命〉、〈平白的话〉、〈中国实业当如何发展〉、〈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内政方针〉、〈中国革命史〉、〈发扬民治说帖〉。

其他:《赤十字会急救第一法》(译著)

文集

  • 《孙中山全集》1930年上海三民公司出版
  • 《孙中山全集》1938年
  • 《孙中山选集》上下卷1956年人民出版社
  • 《孙中山文集》上下卷1997年团结出版社
  • 《孙中山全集》共十一卷1981年中华书局
  • 《孙中山全集续编》共五卷2017年中华书局
  • 《护法时期孙中山轶文集》2011年海洋出版社

影视作品

电影

电视剧

纪录片

电影类

  •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年,90分钟,民新影片公司[102]
  • 勋业千秋》(又名:建国史之一页),1941年,34分钟(缺本),民新影片公司。[103]
  • 《伟大的孙中山》,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 《纪念伟大的孙中山》,1956年,20分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影片记录了全国各地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活动。
  • 《在孙中山故乡》,198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
  •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8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 《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2015年,50分钟,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孙中山纪念馆联合摄制。[104]
  • 《挚爱一生——孙中山与宋庆龄》,2017年,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

电视类

歌剧

  • 中山逸仙》,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歌剧院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委约制作的原创大型三幕歌剧,由黄若作曲、庄梅岩编剧、陈薪伊导演,于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期间于北京作世界首演,中乐团版本则于同年10月13日至10月16日于香港作首演[105]

音乐剧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孙中山生日采用公定日期与公认说[6],为其逝世后,广东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向时居葡属澳门卢慕贞求证生辰,卢氏据订婚时交换之八字查出孙中山生于同治五年农历十月初六(公历1866年11月12日)寅时[7]:18。然而孙中山在1897年11月应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斯之请所著自述,则自称生于1866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与订婚八字相差10天。学者黄季陆推测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笔误[8]
  2. ^ “本人孙逸仙,先经宣誓后,兹作证称:凭我所知和所信,我乃于一八七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柯湖岛衣华(Ewa)镇之位问奴(Waimanu)地方诞生。我是一名医生,现在茂宜(Maui)岛的姑刺(Kula)地方行医,我家居住在姑刺。我父亲孙达成于一八七四年前往中国,约八年后在那里逝世。本人作此誓词,旨在证明我的身份;并提供我出生于夏威夷的进一步证据,所附照片为本人最近肖像。孙逸仙(签名)以上证词于一九零四年三月九日我在场时签字和宣誓。夏威夷疆省第一司法巡回处公证人凯特·盖利(签名)(加盖公章)”
  3. ^ 据唐德刚表示:据某私人记述,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接到电报的孙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今译丹佛)友人卢瑞连开的餐馆中当“企台”端盘子[69]。事实上,武昌起义时,孙在犹他州盐湖城附近的Ogden,并用饭店信笺写信给友人谈募款之事。而他与革命党人旧金山致公总堂的黄云苏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时间10月11日)才到丹佛,并下榻知名的布朗皇宫饭店英语Brown Palace Hotel (Denver, Colorado),该饭店现在仍保留孙当时的入住签名簿,并展示在会议室与饭店Facebook专页中。入住饭店后,孙才收到武昌起义的电报[70]
  4. ^ 孙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原件内曾提出以二十一条相匹敌之条件,以换取联日、讨袁。该函件由日本学者松末英纪教授从日本战前档案中影印,并在1986年于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发表。
  5. ^ 其他幸存的清末民初早期粤语录音中,较著名有汪精卫1939年的《怎样实现和平》[92]、《两种怀疑心理之解释》,[93]也是常见学术研究材料。[94]
  6. ^ 本片以孙中山推动二次革命期间为背景,主要角色与剧情皆为虚构;改编自恶搞漫画铁拳无敌孙中山》。
  7. ^ 孙文长兄孙眉曾孙。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國民黨歷屆全代會-第二次全代會.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2. ^ 孙文. 中華革命黨誓約. 国立国父纪念馆.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3. ^ 台媒揭秘:孙中山为何失掉美国国籍?. 环球网.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4. ^ 1921年起孙先后领导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均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5. ^ 黄三德 《洪门革命史》
  6. ^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 劳工部法令查询系统.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吴相湘. 《孫逸仙先生傳》上冊. 台北: 远东图书公司. 1982. 
  8. ^ 黄季陆. 〈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 《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 台北: 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1975-12-12.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10. ^ Tung, William L.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modern China. Springer publishing. 1968: 92. ISBN 9789024705528.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11.58 11.59 李菁. 《天下為公:孫中山傳》.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21. 
  12. ^ 12.0 12.1 习近平.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网. 新华社. 2016年11月11日 [202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2). 
  13. ^ 13.0 13.1 13.2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4. ^ Barth, Rolf F.; Chen, Jie. What did Sun Yat-sen really die of? A re-assessment of his illness and the cause of his death.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16-09-02, 35 (1): 81. PMC 5009495可免费查阅. PMID 27586157. doi:10.1186/s40880-016-0144-9. 
  15. ^ 孫中山的名號稱謂獵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1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 
  16. ^ 李纾. 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2) (中文(中国大陆)).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黄宇和. 《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台北市: 联经出版. 2016. ISBN 978-957-08-4828-1. 
  18. ^ 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 〈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張學良口述歷史》 初版. 台北: 远流出版. 2009-03-01. “孙文”是北洋政府时期北方军人对孙中山习惯称谓 
  19. ^ 李伯新,《孙中山史迹忆访录》
  20. ^ 20.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05 20.006 20.007 20.008 20.009 20.010 20.011 20.012 20.013 20.014 20.015 20.016 20.017 20.018 20.019 20.020 20.021 20.022 20.023 20.024 20.025 20.026 20.027 20.028 20.029 20.030 20.031 20.032 20.033 20.034 20.035 20.036 20.037 20.038 20.039 20.040 20.041 20.042 20.043 20.044 20.045 20.046 20.047 20.048 20.049 20.050 20.051 20.052 20.053 20.054 20.055 20.056 20.057 20.058 20.059 20.060 20.061 20.062 20.063 20.064 20.065 20.066 20.067 20.068 20.069 20.070 20.071 20.072 20.073 20.074 20.075 20.076 20.077 20.078 20.079 20.080 20.081 20.082 20.083 20.084 20.085 20.086 20.087 20.088 20.089 20.090 20.091 20.092 20.093 20.094 20.095 20.096 20.097 20.098 20.099 20.100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20.105 20.106 20.107 20.108 20.109 20.110 20.111 20.112 20.113 20.114 20.115 20.116 20.117 20.118 20.119 20.120 20.121 20.122 20.123 20.124 20.125 20.126 20.127 20.128 20.129 20.130 20.131 20.132 20.133 20.134 20.135 20.136 20.137 20.138 20.139 20.140 20.141 20.142 20.143 20.144 20.145 20.146 20.147 20.148 20.149 20.150 20.151 20.152 20.153 20.154 20.155 20.156 20.157 20.158 20.159 20.160 20.161 20.162 20.163 20.164 20.165 20.166 20.167 20.168 20.169 20.170 20.171 20.172 20.173 20.174 20.175 20.176 20.177 20.178 20.179 20.180 20.181 20.182 20.183 20.184 20.185 20.186 20.187 20.188 20.189 20.190 20.191 20.192 20.193 20.194 20.195 20.196 20.197 20.198 20.199 20.200 20.201 20.202 20.203 20.204 20.205 20.206 20.207 20.208 20.209 20.210 20.211 张磊、张𬞟.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1. ^ 《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七十九》.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8). 丙戌。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吕海寰等、各处华民。出洋谋生者甚多。无不眷怀故土。倾心内向。乃孙汶康梁诸逆。托为保国之说。设立富有票会。煽惑出洋华民。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22.62 22.63 孙中山. 叶匡政 , 编.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23. ^ 政协专题--中国政协新闻网--人民网. cppcc.people.com.cn.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24. ^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cppcc.people.com.cn. 人民网.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25.17 25.18 25.19 25.20 25.21 25.22 25.23 25.24 25.25 25.26 25.27 25.28 25.29 25.30 25.31 25.32 25.33 25.34 25.35 25.36 25.37 25.38 黄宇和. 《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 中华书局(香港). 2011. ISBN 978-988-8104-67-3. 
  26. ^ 26.0 26.1 刘家泉. 《孫中山與香港》.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7. ^ 27.000 27.001 27.002 27.003 27.004 27.005 27.006 27.007 27.008 27.009 27.010 27.011 27.012 27.013 27.014 27.015 27.016 27.017 27.018 27.019 27.020 27.021 27.022 27.023 27.024 27.025 27.026 27.027 27.028 27.029 27.030 27.031 27.032 27.033 27.034 27.035 27.036 27.037 27.038 27.039 27.040 27.041 27.042 27.043 27.044 27.045 27.046 27.047 27.048 27.049 27.050 27.051 27.052 27.053 27.054 27.055 27.056 27.057 27.058 27.059 27.060 27.061 27.062 27.063 27.064 27.065 27.066 27.067 27.068 27.069 27.070 27.071 27.072 27.073 27.074 27.075 27.076 27.077 27.078 27.079 27.080 27.081 27.082 27.083 27.084 27.085 27.086 27.087 27.088 27.089 27.090 27.091 27.092 27.093 27.094 27.095 27.096 27.097 27.098 27.099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著、温哈溢译(第九章协力林添贵,人物小传协力杨诗韵). 《孫逸仙》. 台北市: 时报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何虎生. 《孙中山传》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6: 16.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王耿雄. 孙中山留影辨证.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227732. 
  30. ^ 中山史迹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孙在香港(香港大学图书馆)
  31. ^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even members in the interior belonging to our mission, and two here, one I baptized last Sabbath,a young man who is attending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We had a very pleasant communion service yesterday..." - Hager to Clark,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7, p.3
  32. ^ "...We had a pleasant communion yesterday and received one Chinaman into the church..." - Hager to Pond,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8, p.3 postscript
  33. ^ "...Yesterday, 19 October, we also celebrated the Lord's supper in Hongkong and received one on profession of faith. He had heard about the gospel from one of our members who is a student in Hongkong, and he seems to be a quiet but sincere believer..." Hager to Clark, 18 October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22, p.6. 信件日期虽为1884年10月18日,但似乎喜嘉理在开始写信后,花了数天才完成。
  34. ^ 邵元冲. 〈總理學記〉. 尚明轩、王学庄、陈崧合编 (编). 《孫中山生平事業追憶錄》.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35. ^ 蒋永敬. 《國父革命運動史要及其思想之演進》. 正中书局. 1975. 
  36. ^ 罗香林. 《國父之大學時代》. 重庆: 独立出版社. 1945. 
  37. ^ “1892年,余与孙先生同时毕业于雅丽氏医院,余年廿一,孙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余人,仅吾二人及格而已。”见《江英华回忆录》
  38. ^ [美]林白克. 《孫逸仙傳記》. 二十世纪中国丛书. 徐植仁译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9-7-3. 
  39. ^ 陈锡祺主编 (编). 田桐〈革命閑話〉,《太平雜誌》第一卷第二號. 《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40. ^ 陈锡祺主编 (编). 廣州《中西日報》廣告,1894年2月15日,轉錄於嶺南大學孫中山博士紀念醫院籌備委員會編:《總理開始學醫與革命運動五十周年紀念史略》,廣州嶺南大學,1935. 《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41. ^ 刘蜀永. 《香港的歷史》. 北京: 新华出版社. 
  42. ^ Order of banishment,1896-03-04,by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43. ^ 罗家伦. 《中山先生倫敦被難史料考訂》. 商务印书馆. 1930. 
  44. ^ 44.0 44.1 44.2 蒋永敬. 〈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 吕芳上主编 (编).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09. 
  45. ^ 孙中山.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 《國父全集》第一冊. 台北: 近代中国出版社. 1989. 
  46. ^ 彭泽周.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論集》. 台北: 艺文出版社. 1978. 
  47. ^ FOCUS 香港烈士楊衢雲被遺忘的辛亥革命. 香港: 《都市日报》. [2014-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3). 
  48. ^ 回首香江醫療百年. 明报月刊.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49. ^ 陈锡祺主编 (编). 《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刘中和编著. 《國父傳》. 中华伟人传记丛书. 台北: 益群书店. 1984. ISBN 9575520858. 
  51. ^ 51.0 51.1 51.2 51.3 菊池秀明著、廖怡铮译.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初版. 新北市: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7. 
  52. ^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黄宇和. 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 初版.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 2015. ISBN 978-988-8310-67-8. 
  53. ^ 53.0 53.1 陈艳群. 孫中山先後六次赴檀島 累計七年. 世界新闻网 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2011-06-08. 
  54. ^ 陈艳群. 孫中山出生證件 非偽造. 世界新闻网 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2011-06-08. 
  55. ^ 55.0 55.1 孙中山曾与林肯同登外国邮票 中国地图为背景. 中国新闻网. [2013-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8). 
  56. ^ 孙中山与美国特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在台协会举办
  57. ^ Worden, R. L. (1971). K'ang Yu-wei, Sun Yat-sen, et al. and the Bureau of Immigration. Ch'ing-shih wen-t'i 2(6), 1-10.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8. ^ 美在台协会首次出示文件证明 孙中山是美国人. 《光华时报》. 2011-06-06 [201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59. ^ 59.0 59.1 唐德刚. 〈武昌起義的經緯〉. 《明报月刊》1992年3月 (香港: 明报杂志有限公司). 
  60. ^ 《辛亥革命英烈谱》. 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台湾). [202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61. ^ 编审陈佳荣、吕振基,作者谭松寿、罗国润、黄家梁、陈志华. 《中國歷史3》(中學三年級適用).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2013. ISBN 978-962-11-1257-6. 
  62. ^ 熊秉坤. 《武昌起義》.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61. 
  63. ^ 【聊历史】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在美国“刷盘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4. ^ 论武昌起义当天孙文在端盘子一说与史实不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5. ^ 65.0 65.1 萧若元说、刘文慧统筹、Jo Cheung撰稿及编辑、于非资料搜集. 《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 香港: Hong Kong New Media. 2015. ISBN 978-988-14176-8-8. 
  66. ^ 李筱峰:〈孤峰对话〉,2006-04-12
  67. ^ 邓文仪. 第八章〈槍殺陶成章〉. 《蔣主席》. 上海: 胜利出版社. 1945. 
  68. ^ 傅建中. 華府看天下—孫中山為何失掉美國籍. 中时.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69. ^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ISBN 9573235153. 
  70. ^ 关春英 (编). 透過文物說歷史: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市為革命籌募經費.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1-10-14. 
  71. ^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袁大卫、陆迪河编著. 《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92-8. 
  72. ^ 72.00 72.01 72.02 72.03 72.04 72.05 72.06 72.07 72.08 72.09 72.10 72.11 72.12 72.13 72.14 72.15 72.16 72.17 72.18 72.19 72.20 72.21 72.22 72.23 王尔敏校订. 现代教育研究社编辑委员会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73. ^ 《任命状》第360号,1912-09-10
  74. ^ 李寒 (编). 中国军史:1925年孙中山逝世. 中国广播网. [201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6). 
  75. ^ 《国父全集》第二册,台北:近代中国,1989年
  76. ^ 徐高阮:《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资政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5月
  77. ^ 王尔敏:《孙中山与中华民国》,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品,2011年4月
  78.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79. ^ 孫中山行踪. 盛京时报 (奉天). 1913-08-10. 孙文改名王国贤,驾坐日轮信浓丸,由香港道经台湾,于八日午前八时驶抵门司,正午由门司开往神户,初九日上午在神户登陆,即时换坐火车前往东京 
  80. ^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内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证明
  81. ^ 国父生平事迹简表·民國2年.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201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2) (中文(台湾)). 
  8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通令解散國民黨. 维基文库. 
  83. ^ 孫中山來滬紀. 新闻报 (上海). 1916-05-09. 孙中山已由东京乘坐某国轮船于上礼拜三(三日)抵沪 
  84. ^ 84.0 84.1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85. ^ 改組政黨與北伐.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中文(台湾)). 
  86. ^ 人物誌-陳炯明.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87. ^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6). 
  88. ^ Schoppa, Keith R. [2000] (2000). The Columbia Guide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500378, ISBN 9780231500371. p 73, 165, 18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9. ^ Sun Yat-sen. 三民主義:民生主義 第一講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 People's living]. 國父全集 [Father of the nation's scripts]. 中山学术数据库系统. 1924-08-03: 0129–0145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中文). 
  90. ^ 《救国方针》(78转唱片),中国广播公司于广州录制,1924年5月30日发行。粤语录音、粤语誊稿均见:孫中山先生救國方針 (粵語演講) 1924年5月30日廣州南堤小憩. Internet Archive. 2011-10-02. 
  91. ^ Chan, Marjorie K. M.; Jay, Jennifer W. Sun Yat-sen's 1924 spee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brief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Cantonese audiorecording (PDF). The Third Workshop on Innovations in Cantonese Linguistics (WICL-3). Ohio State University. 12-13 March 2016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4). 
  92. ^ 《怎样实现和平》,1939年8月9日于广州电台广播。粤语录音见:演講錄音. 汪精卫纪念托管会. [2017-08-20]. ;官话译稿见:江苏省教育厅 (编). 汪精衛主義讀本(上冊) (PDF). 上海: 政治月刊社. 1942年2月15日: 57–62. 
  93. ^ 《两种怀疑心理之解释》,1939年7月22日于广州电台广播。粤语录音见:演講錄音. 汪精卫纪念托管会. [201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官话译稿见:汪主席和平建國言論集 (PDF). 上海: 宣传部. 1940年10月: 53–57. 
  94. ^ 何丹鹏. 二十世紀初期粵語的共性與變異:以汪精衛語言活證為例 (PDF). 早期粤语的研究现况和发展工作坊. 香港中文大学(Zoom线上): 5. 2021-03-27. 
  95. ^ 余英杰 (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 新华社. 2006-11-12 [2010-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9). 
  96. ^ 96.0 96.1 中山政协. 孫中山兩女名考. 中山网. [200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5) (中文(简体)). 
  97. ^ 毛峰. 獨家專訪:孫中山外孫宮川東一追溯孫中山的日本婚戀與血脈.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98. ^ 宮川東一:孫中山82歲日本外孫.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9. ^ 99.0 99.1 我們促成孫中山孫女與日本外孫相認. [2016-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00. ^ 孫文記念館館報2015年1月 (PDF).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23). 
  101. ^ 中國法制改革(英譯中).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102. ^ 黎民伟(1892~1953). [2003-08-11]. [失效链接]
  103. ^ 中国早期纪录片——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200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104. ^ 《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纪录片.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105. ^ 原创歌剧《中山逸仙》——孙中山友情爱情搬上舞台. 香港歌剧院新闻稿. 2011-08-05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106. ^ 《日新》音樂劇––第51屆香港藝術節.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香港艺术节.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来源

外部链接

中国国家元首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前任:
鄂军都督黎元洪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元首 继任:
袁世凯
新头衔
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一任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华民国南方割据政权元首
新头衔
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
(首次)
1917年9月10日—1919年5月21日
继任:
岑春煊
(主席总裁)
新头衔
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
自立中华民国非常时期政府
中华民国非常(时期)大总统
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陈炯明叛变
政权中断
陈炯明被逐出广州
重建政权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陆海军大元帅
(三次)
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
继任:
胡汉民
(代理)
政党职务
前任:
杨衢云
兴中会会长
第二任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
合并为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总理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
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
和共和实进会等
合并为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 国民党理事长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成立 中华革命党总理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成立 中国国民党总理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党章永久总理
1919年10月10日—
继任:
张人杰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