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拜火教是万教之源?

“马自达” 作为汽车头部的翼状标志广为人知,其实这个名字和图案都来自于拜火教(祆教)。“马自达(Mazda)” 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名字的一部分,原意是 “智慧”。翼状的图案来源于拜火教的标志 Faravahar,如下图:

Faravahar_on_Fire_Temple,_Yazd_By Bernard Gagnon

法拉瓦哈(Faravahar)

法拉瓦哈最早在古波斯的皇家铭文里出现,亚述和古埃及文明中都存在类似的标志。现代琐罗亚斯德教的观点认为,法拉瓦哈是人类灵魂的样子。它可以上升到frasho-kereti,或与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联合。

1. 起源

拜火教(Zoroastrianism,也称祆教)具体起源于何时何地已经不可考,应当是从印欧人早期对火的崇拜继承发展下来的。因此早期的神话、经典和仪式上都与古印度婆罗门教有相似之处。

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是土库曼斯坦的 Gonur Tepe 遗址(大约公元前2500年),发现了拜火的祭坛、圣水等一系列与后来拜火教描述接近的文物。

拜火教的标志 Faravahar,根据时代和使用情况有不同的变形,比如后期萨珊波斯就大幅修改。其最完整的版本如上。由于拜火教和伊朗之间的关系,这个标志往往也被用来代表伊朗和波斯,而不一定具有宗教意味。下图是波斯波利斯遗迹(大約在前560年由居魯士二世所建造)的一幅 Faravahar 浮雕,非常漂亮:

Persepolis, Faravahar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symbols of Zoroastrianism, the state religion of ancient Iran,Credit: Russo

2. 开创者

大多数人都将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又名查拉图斯特拉,苏鲁支)确立为拜火教的开创者。欧洲人对于拜火教的称呼也来源于他。从文献推断,琐罗亚斯德出生时间从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700年都有可能。出生地点相对准确一些,大约是今天的伊朗东部、阿富汗、中亚一带。这与上面提到的早期拜火教遗址很接近。

Zarathustra The Great Credit:PROPHET ZOROASTER SPIRITUAL LEADER

琐罗亚斯德大约30岁的时候受神启示,对传统的多神信仰进行吸收整理,专尊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开始传播一神信仰(这个年龄与耶稣和释迦摩尼差不多)。最初他身边的人普遍反对,也受到了官方打压,不得不前往他乡,最后成功说服了一个国王,以此为契机将改良后的宗教传播到各地。最后大约七十多岁的时候被入侵者杀死。

在诸多希腊语文献中,琐罗亚斯德经常被认为是占星师。但这种说法基本可以肯定是以讹传讹。后来用于称呼占星师,贤者的 Magi 这个词原本就是指琐罗亚斯德和拜火教的教士。

3. 发展

从琐罗亚斯德开始,拜火教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前期(创始至公元前332年前后,也就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拜火教最早在琐罗亚斯德生前活动的范围内传播,主要是伊朗东部,阿富汗北部,中亚等,随后逐渐向中国西部,巴基斯坦,伊朗西部发展。大约在公元前6-7世纪,米底人和波斯人都已经开始信仰拜火教(根据古希腊的文献和中东地区的考古证据)。拜火教也随着这两大势力的发展逐渐向西传播。在波斯的帝王中,大流士一世应当是第一位明确表现出虔诚的拜火教信仰的。不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们普遍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对其他信仰并不排斥。

亚历山大入侵后拜火教信仰与波斯帝国一起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神庙、圣火都被大量摧毁,教士被杀。亚历山大也因此被视为恶神的化身。虽然在波斯当地的一些小王朝和波斯之外的地方(例如阿塞拜疆)延续了拜火教信仰,但是典籍的逸散和教士的被杀导致拜火教的传承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当时拜火教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士口口相传,并无书面记录。

其后的时间里,波斯本土先后被塞琉古帝国和安息帝国(帕提亚)统治。安息人在文化上混合了希腊、巴比伦和波斯,拜火教在民间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在波斯以外的地区,拜火教已经传播到了北印度,分别对孔雀王朝(印度人)、大夏(巴克塔利亚,上层的少数希腊人和下层的多数印度-伊朗人)和贵霜(月氏人,即吐火罗人)、以及没有形成强大国家但是势力一直不小的粟特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粟特人。其他民族和国家中拜火教都不是主流,后来更是逐渐让位于佛教,而大部分粟特人都坚持了拜火教信仰,成为波斯人以外重要的拜火教徒团体,并影响到了突厥等周围民族,直到伊斯兰教兴起。

向西,拜火教混合了中东和希腊地区的其他信仰,最终形成了密特拉教,并在罗马帝国早期大为兴盛,最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衰落。密特拉教(Mithraism)是一支以主神密特拉斯(Mithras)为信仰中心的秘密宗教,大约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四世纪盛行于罗马帝国境内。罗马人将这支秘密宗教视为具有波斯人或是琐罗亚斯德教徒的渊源。

密特拉本身在原始印欧人的信仰中是三大阿胡拉之一,只是在琐罗亚斯德改革后退居二线,但依然受到不少人的重视。

3.2 中期(自萨珊波斯于公元3世纪兴起,至公元7世纪其被阿拉伯人灭亡)

萨珊波斯自命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和继承者,大力扶植拜火教为国教,收集并整理经典,培养教士,形成了宗教(拜火教)、政权(萨珊波斯)、民族(伊朗人)的结合。在这段时间,拜火教的地位甚至比前期更高,出现了官方认定的大祭司。同时,每位君主铸造的硬币上都会有自己的侧面像、名字以及火坛的浮雕。相对而言,其他宗教也就因此受到了挤压,特别是由于萨珊波斯长期与罗马帝国斗争,境内的基督徒生存境遇不佳。

萨珊波斯的拜火教教义与前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之后最为重要的宗教人物——摩尼

摩尼Mani (Manes 216——274)

摩尼大幅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思想,以及拜火教中的佐尔文派,改革了拜火教。他开创的宗派被称为摩尼教,也就是明教。“食菜事魔” 实际上指的是 “食菜事摩(尼)”。当然,和历史上诸多的宗教改革者一样,摩尼最后被拜火教教士和官方围攻,最终死于狱中。

相比拜火教,摩尼改革后的教义更加完善,更加普世,教团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完整,因此尽管摩尼从开始传教到死亡不过30年,其思想在波斯境内收到严厉打压,但摩尼教的扩张速度极快,从北非到中国都有存在,而且持续长达一千年。回鹘汗国曾经以摩尼教作为国教。

近世学者罗振玉引《长安志》,并以《老子化胡经》、《凉州卫大云寺碑》等为佐证,认为摩尼教在晋代就传入中国,在唐代以后被称为明教,并形成与弥勒教、白莲教、道教及佛教融合的趋势,宋代的方腊起义,元末的韩山童、朱元璋起义,以及后来明朝的建立都与摩尼教有莫大关系。

摩尼认为物质世界创造之前,光明之“灵”与黑暗之“物”已同时存在,两者互相对抗,此所谓“物”即是恶。拜火教中的佐尔文派认为在物质创造之前,是灵的世界,即“无有世界”。佐尔文是善恶诞生之前就永恒存在的至高神,而摩尼教中的察宛(明尊)则是善的一方的至高神,在摩尼教中并不存在比二元更高的位置。

3.3 后期(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至今)

拜火教作为和官方结合紧密的国教,在阿拉伯入侵中遭到重挫。神庙、教士和文件被大量摧毁。在四大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时期,普通平民被视为有经人,可以保留拜火教信仰,但必须交税。但是在阿巴斯王朝,拜火教徒的地位被降低为卡菲勒。

随着伊斯兰教在波斯境内传播并逐渐本土化,以及异教徒在语言、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区别对待,同时由于伊斯兰教在诸多方面与拜火教颇为类似,大量拜火教徒转而皈依伊斯兰教。后来伊朗的萨曼王朝就是由拜火教改信伊斯兰的萨珊波斯后裔。尽管如此,一直到阿拉伯征服后的300年后,从两河流域到河中地区依然存在不少拜火教神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摧毁拜火教信仰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伊尔汗国、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都对拜火教严厉打击和政策性歧视。比如,拜火教徒不能穿新衣服,也不能穿白衣服。直到1925年,巴列维王朝作为近千年来的第一个伊朗本土王朝,对待拜火教徒的态度有所松动,将他们作为伊朗民族主义的象征之一加以扶持,消失了千余年的Faravahar标志出现在了国徽上。

伊朗别巴列维王朝的国徽,1925-1979

伊斯兰革命后,拜火教徒在伊朗大约有两万多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亚兹德等地。目前,至少在理论上,拜火教信仰是受伊朗宪法明文保护的,有专门的款项扶持,议会里也有一个议席专门保留给拜火教信徒。

正是由于长期在伊朗境内遭到压制,一批拜火教徒移居印度,形成了目前最大的拜火教信徒团体,以及印度重要的少数民族——帕西人(Parsi,其实就是波斯人的意思)。也幸亏有他们的存在,否则许多拜火教经典和习俗恐怕都已经不可考了。

帕西人里有许多响亮的名字。比如塔塔集团的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皇后乐队的主唱弗莱迪.墨丘利,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目前尼赫鲁-甘地家族有一半血统是帕西人)。

4. 教义

拜火教的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拜火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陀》,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有学者(Hinnel)认为它对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在《圣经》马太福音第2章第1-12节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黄金、乳香、没药,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

東方三博士朝拜耶穌

从事宗教研究的有人认为,佛教中的燃灯佛及焰肩佛有更古老的拜火教的来源。燃灯古佛(Dipankara),梵文Dipamkar ,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

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

拜火教在发展中教义也在不断的变化,包含了诸多神话和阐述。简单来说其教义是这样的:

原初有两位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善,光明) VS 安格拉曼纽(恶,黑暗)。他们都不是被造物。前者创造了一切善,六大善神,宇宙,世界和生灵,而后者创造了一切恶和对立。这是第一阶段。恶神不断侵袭世间,败坏道德,与善神作对,双方以及宇宙各被造物都参与到这个过程。这是第二阶段。而在善恶最终决战时,前者终将战胜后者,人类也会在救世主的带领下加入,善良的神和人将宇宙恢复到完美的状态。这是第三阶段。

因此,人类必须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都保持善良,崇拜光明。死后会根据生前的言行接受审判,分别进入天堂(善)、地狱(恶)、以及阴暗之所(善恶相当)。最后,当宇宙进入第三阶段时,所有生者和死者都会接受最终审判,恶人遭受永恒的烈焰之苦,善人则会与诸神一起在乐园中获得永生。

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在思辨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徒们逐渐发现创世这部分存在一些漏洞。如果善神和恶神都是自始出现,同时存在,那么他俩又是被谁创造出的呢?因此后来产生了上文所述的佐尔文派。佐尔文是时间之神,超越了善恶的存在,由他生出了阿胡拉玛兹达和安格拉曼纽。在萨珊波斯时期,佐尔文派是官方扶植的正统。但是在阿拉伯征服之后,这种思想逐渐在拜火教团体中消失了。

5. 仪式

入教礼:一般在少年15岁之前举行,性质与天主教的坚信礼类似。在教士主持下,少年进行祈祷,给自己系上三匝腰带,象征着在思、言、行方面做到至善,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要保留此腰带。

祈祷:每天5次,分别在日出、正午、下午、入夜、午夜。信徒们要洗净脸、手、脚,解开腰带捧在手中,两眼望着圣火向阿胡拉玛兹达祈祷,最后系上腰带。以上是目前拜火教最大的信徒群体印度帕西人的做法。

节日庆典:每年7次,分别献给阿胡拉玛兹达及6位善神。节日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祈祷、宴饮。最重要的节日是诺鲁孜节,也就是新年,设立在每年的春分日。直到今天中东、中亚和我国西部省份的诸多民族还庆祝这个节日。

拜火:火焰是最为神圣的。教徒和教士们往往在仪式中戴上口罩,以防说话时唾液溅出污染火焰。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最重要的祭祀典礼上,就要用混合了麻醉物的圣水淋洒在圣火上,作为净化纯洁。

圣火分为好几个等级。普通人家供奉的火焰是最低级的,可以熄灭;第二级的圣火要从16种不同职业,同时信仰和言行都很纯洁的教徒家中供奉的火焰中提取火种,供奉在城市的神庙里,永不熄灭。最高级的胜利之火则是要从全国范围内千余个不同的家庭获得火种,然后再加上闪电击发的天火。伊朗个别地方的胜利之火据说已经保持了近两千年。传统上圣火都是用高级木材引燃并不断加入,后来似乎还出现了天然气的火焰,非常壮观。

另外,拜火教是不崇拜圣像的阿胡拉·马兹达没有形象Faravahar上的人形是国王或者天使,授予王权。拜火教在早期甚至没有神庙、祭坛、和祭祀,只有火坛。后期逐渐出现了神庙,但依然没有神像。

葬礼:分为三天。第一天,由专人(类似于印度教中的贱民,因为尸体不洁)清洁尸体,穿上寿衣;第二天,教士为死者诵经,家属站在远处告别,然后将尸体移至墓地。墓地造型不尽相同,但尸体都会露天放置,棺材上不加盖,让猛禽或猛兽或者狗将遗体大部分吃完,然后收集剩下的残骸堆在一起,自然风化。如果遇上雨季,还必须在残骸的堆积处加上过滤装置,以免污染水和大地。

6. 习俗

目前考证出的习俗大多来源于印度的帕西人团体,也有通过显存文献研究出来的。

洁净:拜火教对洁净的要求很高,因为干净也被视为善的一种,而污秽自然是象征着恶神,要尽量避免。这种洁净体现在生活中的多方面。首先是身体要洁净,勤洗手洗脸,包括在每日祈祷前的清洗。在特别重大的祭祀前,或者特殊人群中,要进行极为复杂的清洗仪式。与之相对的,尸体、头发、指甲特别是血液(也就是一切脱离于人体的东西)都是不洁的。

其次是饮食要洁净。伤人和庄家的动物、昆虫,或者无害但是看上去讨厌的生物不得使用。不仅如此,而且要尽量捕杀。

再次,居所也要清洁。勤打扫,金属物品要保持光泽,等等。

同时,对待自然,比如水,大地,也要尽量清洁。比如不得土葬,不得随地吐痰等等。

重视牛和狗:狗在拜火教中地位极高,至高圣典《阿维斯塔》中,有专门的篇章讨论虐待狗应该如何惩罚。其中的 “虐待” 还包括不给狗吃好吃的。狗被认为有驱赶邪灵的能力,因此在祭祀和葬礼等重要仪式中都会参与。联想到欧美对狗的喜爱,这很可能也是继承自早期印欧人的风俗,而不仅仅是游牧民族的习惯。对比一下,阿拉伯人就非常贬低狗。

拜火教同样也比较重视牛。牛和人被认为是阿胡拉玛兹达最完美的造物(当然,之后被恶神污染了)。牛不仅被作为祭品,而且白色公牛的尿液是专门用来清洁死者用的。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也同样有这个传统。

极其重视血统:上文说的入教礼,由教士主持。他首先要检查孩子父母的宗教信仰。亲生父母双方都是拜火教徒的,孩子才能入教(即使这个孩子从小就被一对拜火教徒领养了也不行)。

对血统的重视还体现在最近亲结婚。人类早期,亲兄妹间的婚姻不在少数,埃及法老和波斯王族都有这个传统。后来随着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习俗逐渐成为了禁忌。然而直到公元10世纪,拜火教的一本重要著作中依然确定了近亲结婚是最佳的婚姻形式,而且不仅仅是兄妹,甚至包括了母子和父女。

这一点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北史 – 列传第八十五 – 西域》中写到波斯人的婚姻:“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另外,西安发现的《苏谅妻马氏墓志铭》,这对苏谅夫妻俩都是波斯后裔,拜火教信徒。其中汉语部分只写了马氏是苏谅的妻子,但是在巴列维语的墓志铭中,写到马氏还是苏谅的女儿。

当然,现代帕西人已经不这么做了,但依然会尽量争取表兄妹和堂兄妹之间结婚。同时跨种族的通婚也越来越多了,毕竟帕西人的数量太少,很难做到严格的族内婚姻。

显然,由于对血统的重视,拜火教从来就不是一个普世宗教,也不对外传教。这一点与犹太教很像。但即使是犹太教,也接受外人在特殊情况下皈依,而拜火教要远为严格。这也导致了目前拜火教团体的人数急剧下降。许多人士不得不考虑对现有的习俗进行改革,以更好的维护传承。

来源参考:

拜火教究竟是怎样一个宗教?

5/5 - (1 vote)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4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