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

希羅多德[1]古希臘語Ἡρόδοτος,約前484年—前425年),小亞細亞希臘人,古希臘歷史學家、旅行家與散文家。他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以及關於希臘諸城邦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歷史記錄整理成書,著成《歷史》。該書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歷史著作,也是現存西方最早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由於希羅多德的足跡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他因此被譽為「旅行家之父」和「散文之父」。

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讚希羅多德為「歷史之父」。然而,以修昔底德為代表的一些歷史學者懷疑希羅多德記載的真實性,並稱他為「謊言之父」。不過,近來的考古學成果證明,希羅多德所記述的「歷史」大部分是準確的。在許多沒有確切把握的情況下,希羅多德會參考各地或關於各個事件最具權威的史學記載,然後再發表自己的見解,以辨別真偽並加以解釋。同以前的史實記錄人不同,他開始對史料有了某種批判的態度。他在《歷史》的開頭使用的Ἱστορίαι這個詞,包含有「研究」「探索」之意,這已開始接近於後世所理解的歷史。[2]

生平

儘管希羅多德留下了《歷史》這一部完整傳世的著作,但關於他本人的記載卻十分有限。歷史學家只能根據他作品中的蛛絲馬跡,以及一些相當晚近的資料(如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蘇達辭書》)來推測他的生平。

公元前484年,希羅多德出生於哈利卡那索斯(今小亞細亞的博德魯姆)。據推測,他曾參與一次推翻當地僭主統治的鬥爭,但失敗後被流放,隨後在薩摩斯島隱居。他似乎再也沒有回到過哈利卡那索斯,但在《歷史》中仍流露出對故鄉及其女王阿爾忒彌西亞的熱愛。在流放期間,他廣泛遊歷了書中所記載的各國。他曾前往古埃及,從尼羅河沿岸一直南行至亞斯文,也到過美索不達米亞克里米亞半島黑海北岸平原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希羅多德提到他在斯巴達曾拜訪過一位提供素材的人物,並很可能在雅典居住過一段時間。在雅典,他結識了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3],並注意到雅典的雄辯傳統。然而,雅典並未將外邦人視作公民。公元前444年,雅典人在亞平寧半島建立圖利殖民地時,希羅多德才成為當地的公民。至於他是否在那裡去世,已無從考證。

在一段時期內,希羅多德以講述者的身份口述各類戰役、歷史與異邦的故事。他遊歷希臘城邦,參與主要的宗教和體育活動。公元前431年,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這場衝突很可能促使希羅多德撰寫《歷史》。在書中,他強調,唯有通過雅典、斯巴達及其他城邦組成的聯盟共同努力,才能阻止波斯帝國的擴張。

然而,他並非以泛希臘愛國主義的立場來寫作《歷史》。他所讚揚的並不是整個希臘民族,而是雅典人。同時,他對波斯人也持公正態度,並未加以惡意詆毀。他尊重古老的東方民族,並承認他們的文明比希臘更悠久、更發達。這與後來希臘人將所有非希臘人一概視為「蠻族」的看法截然不同。正因如此,後世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指責他陰險狡詐,但這種指責帶有偏見。儘管希羅多德稱讚雅典人,也認可民主制度的某些優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本人完全堅持帶有奴隸制色彩的雅典式民主思想。從他對波斯的態度來看,他同樣能夠接受開明的君主制度。[4]

作品

後世的編輯將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30年至前424年間發表的《歷史》分為九卷,並以各繆斯的名字命名。前六卷主要講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崛起,從呂底亞國王克羅伊索斯(首位征服亞細亞的希臘征服者)的故事開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居魯士大帝擊敗了克羅伊索斯,並統一了整個亞細亞。前六卷的記載止於公元前490年波斯在馬拉松戰役中敗於希臘聯盟。後三卷則敘述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在十年後企圖為馬拉松戰役雪恥,再次入侵希臘的經過。《歷史》至公元前479年結束,當時雅典人在薩拉米斯海戰以及希臘聯盟在普拉提亞戰役中再次擊敗波斯,使波斯帝國的疆界退回至愛琴海對岸。

《歷史》有王以鑄的漢譯本,195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5],1980年代起多次重印。

參考文獻

參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