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

原著 :周仕忠 ,原文略有删改,韵霞改编

北京,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京西公主坟南侧有几座庙宇飞檐结构的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海军大院新建的黄色办公大楼和灰色宿舍楼。黄楼和灰楼在京西平原则显得格外雄伟,一度被京城的百姓戏称海军大庙,后来也被泛指海军大院。

当初海军大院东北角公主坟一带曾是皇家墓地,而大院这一带近乎乱坟岗。1957年我家从东单的小胡同搬到海军大院。那时的大院好一派乡野风光,除了新盖的房子外,许多荒地野草丛生、松柏林立,似乎隐隐可见昔日坟场的阴魂。现在的大操场、游泳馆和第一招待所一带,坡起坡落、坑坑洼洼,野草能长到半人多高。那时的大院还没有围墙,稀稀拉拉的几道铁丝网挡不住流浪的野狗。孩子们喜欢结伙追赶野狗,一边童声童调地呼喊着:打狼啦!

到了晚上,整个大院没几盏路灯,除了住家的灯光,四周一片漆黑。附近新盖楼的竹脚手架,在厉风中还能发出瘆人呜咽。那时没有空气污染和灯光污染,可以饱览迷人的星空。

上世纪90年代 · 海军大院的黄楼

老照片定格的是瞬间,保存的是永恒的记忆。说到海军大院,不能不提黄楼,它是海军机关的办公大楼,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1953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50年代中期建造,至今仍在使用。建设工程由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组织指挥,大楼高六层,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采用传统的墨绿色琉璃瓦顶,怀抱粗大廓檐柱,飞檐斗拱,室内则以西式格局,大气实用,冬暖夏凉。因办公大楼外墙呈黄色,故俗称黄楼。黄楼极具中国民族风格,外表似庙宇殿堂,在当年的西郊平原可谓是巍峨耸立,气势恢宏,被京城百姓戏称为海军大庙。那时在北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第一流” 。海军的大庙指的就是黄楼。

上世纪50年代 · 黄楼的东南方向摄

黑白的照片,或许没有如今的彩照那么鲜艳,但是它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与渴望,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黄楼周边还没有其他建筑。当时,在黄楼两侧各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绿树成荫,人们经常在这里休息散步,孩子们温习功课,嬉戏玩耍。那时的大院好一派乡野风光,除了新盖的几幢房子,许多荒地野草丛生,坑坑洼洼,松柏林立,隐隐可见昔日坟场,拉上几道铁丝网就当是围墙了。

建造于1968年

黄楼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这尊汉白玉塑像庄严伟岸,是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挥手的站立像。当时,海军对塑像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时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具体组织此项工程。塑像总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像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七一诞生纪念日。毛主席塑像用三块汉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块汉白玉。据资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汉白玉做成的,而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为精美。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精神矍铄,目光远视,炯炯有神,慈祥而略带微笑,一手背执军帽,一手向前挥动,把“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寓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1968.7.1)
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1968.7.1)

指战员们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迈着雄壮的步伐进入会场”,会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数千名海军官兵站在毛主席塑像周围,巨大的红色标语高高地横拉在楼顶上,红底金字的题词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彩球和从楼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标语,场面非常震撼。会场周围红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指战员们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黄楼楼顶“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分别立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红色标语牌。那时候,建造毛主席塑像是很严肃的政治任务,不能随便乱说,得说“敬建”。照片上可以看出,塑像底座正面曾镌刻有林彪“四个伟大”的题词。196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彪“四个伟大”题词,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它首先被刻在清华大学建立的全国第一座毛主席塑像的底座上,随后为全国各地所效仿。1971年“9.13”事件后,该题词被清除。现在的毛主席塑像底座未刻新的文字。会场造势具有明显的文革时期的狂热特征。这是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或许你就参过这场典礼,或者你在海军大院经历过如此盛大的场面,那么带着烙印的老照片一定会勾起你特别多的回忆。

在黄楼广场两侧,分别对称地建有两座题词碑。从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的照片看,当时分别铭刻毛泽东和林彪的题词,红底金字,非常耀眼。西侧题词碑为1953年2月毛泽东为海军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如今,题词碑内容依旧,只是题词碑周边环境有了些许变化。

当时的东侧题词碑,刻有1967年11月林彪为海军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1971年“9.13”事件后,该题词被清除。现在东侧题词碑上铭刻着毛主席1953年题写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2014年1月的黄楼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黄楼依然巍峨雄壮,金光灿烂,毛主席塑像仍然屹立在海军大院黄楼广场中央,这里还是海军大院最显著的地标。

与黄楼同期建造的,还有灰楼。灰楼也是由梁思成主持设计,是与黄楼相配套的军官宿舍楼,因其外墙为灰色而俗称灰楼。楼顶有拱起的飞檐,有宽大的晾台,高大的立柱,传统建筑风格浓郁。灰楼实际上是个建筑群,像个超大的四合院,四座楼(以前分别叫100、200、300、400号楼)拱卫在一起,以及由此被包容的宽大庭院,中间是煤站和锅炉房,曾经也有过门诊部和居委会。据说当年若是天气清朗,在楼上可见到西山群峰连绵。几十年来,古色古香的灰楼傲然伫立在大院东侧,仿佛哨兵般警惕地瞭望着周围的一切。现在黄楼和灰楼都已成为北京市建筑保护单位。

1952年2月14日

毛主席冒着皑皑大雪视察了成立不久的海军领导机关,与萧劲光司令员等海军领导一起研究探讨海军装备发展、部队建设问题,为新中国海军发展指明方向。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视察海军领导机关,也是人民海军创建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当时海军领导机关驻地还在北京东城区贡院东街,尚未迁到现在的海军大院。

老照片里纪录着一代军人的革命传承,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是身穿蓝灰色海军制服的官兵,在毛主席塑像前手举毛主席语录宣誓。当时,人们可以近距离走到塑像下面瞻仰,现在塑像周边已被围栏和绿化封闭。

1968年10月

黄楼和毛主席塑像成了海军大院的标志,也成为人们拍照留影纪念的背景地。前排坐者自左至右:王振声、李汉武(时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政委)、邓龙翔(时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程永芳。那时候,上至将军,下至士兵,都以能在黄楼和毛主席塑像前拍照留影为骄傲、作纪念。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文革时期海军礼堂的入场券

照片上海军礼堂说不上巍峨壮观,但在大院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礼堂建于1984年,由刘华清司令员提议建设。原址曾是一片灰蒙蒙的棚户区,此前海军机关开个大会,经常借用后勤学院等兄弟单位的礼堂,说起来有点让人悲叹。礼堂的落成,改变了海军大院的整体面貌和功能。当初,礼堂前两侧各有几根旗杆,现今旗杆已经不见了。礼堂会不定期组织放电影和歌舞演出,原海政文工团的许多歌星,都是从这里走进大众的视线的。

大会会场
纪念书签

1967年11月15日,海军在北京召开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约5000人参加,规模空前。12月3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海军机关为庆祝大会召开印制了纪念书签。

这是由人民海军报社1977年发行的年历卡,具有时代特点,也很精美。那个年代,人们在家中流行挂年历,很多纪念册也以年历、月历形式制作。人民海军报社,是海军的新闻机构,主要出版发行《人民海军》报,该报于1950年元旦创刊。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1949年为《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人民海军报社办公地点就在海军大院内。

1949年毛主席为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
烈士安业民 (照片摄于2007年6月)

海军某海岸炮兵连战士安业民,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线炮击金门的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仍坚持战斗直至炮战结束,经抢救无效而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记一等功、授予“共产主义战士”称号。印象中,这幅宣传栏曾经设置在黄楼前的马路对面,对称的还设置有一幅雷锋的照片,不知何时消失了。当老照片变成回忆,有一种情感涌在心头,那一段岁月都属于曾经的海军大院。

海军大院的大操场

海军大院的大操场,位于海军大院的中心地带。大操场最早建于1959年,当时就拥有400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是个足球场,在操场西南角曾有座看坟人居住的两层房屋。后来又在北侧增加了军体器械,包括具有海军特色的滚轮、旋梯、浪木,还有篮球场,其后历经多次修缮重建。大操场是大院孩子们的乐园。别看操场不显眼,这里也走出去过优秀的体育人才,原国家男子篮球队队长黄频捷就是海军大院的子弟,他曾带队获得过多次亚运会和亚锦赛的冠军。照片中远处那个黄色建筑位置,在文革初期是个露天舞台,当时为适应文革中召开群众性大会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在这里,除了召开群众(批判)大会外,还兼具放电影、表演革命歌舞和样板戏的用途。据老同志回忆,他们就曾在这里观看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大操场北侧楼顶的钟表,不知道何时挂起的,但一直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锻炼的人们。照片上最远处,左侧的尖塔是八一湖畔的中央电视塔。

文革时期海军大院召开批判大会的入场券

海军是文革动乱中遭受破坏的重灾区,海军大院里的各种造反派组织,肆意妄为,文攻武斗,到处张贴大字报,进行大辩论,冲击海军机关办公大楼,许多官兵被开除党籍、转业、批斗、劳改,不少家庭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污蔑陷害和批斗老一辈革命家,如彭德怀、张闻天、罗瑞卿、黄克诚、苏振华等,遭肆意凌辱,颠倒黑白,可谓丧心病狂。批判大会的主会场就在大操场上,自从大操场北侧修建了露天舞台后,这里也成了造反派们大批判的中心场所。文革结束后,在露天舞台处又盖起了房子,变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想来也是有意思,此地怎么总与老干部有缘呢。以史为鉴,文革动乱给海军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教训非常惨痛。

海军大院邮戳和实寄明信片

海军大院曾有一所邮局(邮政所),位置在现在的大院超市服务中心附近,成立于1998年9月,2017年初停止营业。邮局给海军大院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集邮爱好者甚至是远道而来的外地邮迷,都希望能亲手加盖一枚海军大院邮局的日戳。

七一小学1964级(2)班初中毕业照

光阴似箭,转眼间许多事情就变成了历史。照片中的这棵大树成为当时很多毕业生拍照留念的背景,如果大树还在,一定是参天苍翠了。七一小学建校于1954年,是海军大院的军人子弟学校,位于海军大院南端,许多军人子女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当年的七一小学,不少老师是军人家属,有的是专业干部,上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学校的鼓号队、合唱队等兴趣小组更是办的风生水起。因为是军队办学,以前学校只有通往海军大院的北门,南侧围墙外面是铁道,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南方,可见火车不时驶过,不远处的莲花池烟波浩渺。

在七一小学北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海军司令员刘华清题写的“七一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如今的七一小学,已经移交到地方,成为海淀区教委所属的一所公办学校。

海军大院原来的三所幼儿园

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这是海军大院原来的三所幼儿园,即海军直属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大院的小朋友们,在这里幸福快乐的成长。目前,这三所幼儿园均已停办,撤并成立了新的海军机关幼儿园,位于大院西门南侧。曾经在这里上学的大朋友们,抓紧时间去回味一下,或许过几年这些建筑也消失了。

一张张老照片,虽然有的早已发黄,但那是一种永恒的记忆。


那时的海军大院有不少历经沧桑的古松。那些长得歪七扭八的原生老树,见证了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尖枣、槐花、枫籽、榆钱儿、桑葚、香椿芽等成了海军子弟的野食。建院后在路边栽种的一般都是树干挺直的松、柏、杨、柳、桐等树木。树多成林,自然也就成了飞鸟的乐园。夏天时常能听到布谷鸟“咕咕布谷”的叫声,常能见到绿色和花斑的啄木鸟在树干上觅食。

常见的还有通体金黄色羽毛的黄鹂、凶猛的胡不拉和身段小巧的柳莺。偶尔还能见到凶悍的鹞子和老鹰。当然,最多的还是麻雀、燕子、喜鹊和乌鸦。到了冬季,每逢下雪,还会有成群的太平鸟欢聚在高大的松树顶上。大院的孩子中不乏弹弓高手,不少鲜活的小生灵中弹毙命。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孩子们也不放过小鸟胸脯那点肉。

同农村孩子一样,孩子们也在昆虫世界寻找乐趣。小不点们都喜欢看蚂蚁打仗和蚂蚁搬家,有时会拿放大镜聚焦阳光,烧烤双方参战的兵蚁;或用樟脑丸在地上画线,阻断蚂蚁迁徙的路径。女孩子喜欢采桑叶养蚕,从蚕子孵化、采桑喂食、吐丝作茧到成蛾产卵,呵护有加。男孩子则喜欢掏知了蛋。

那时野草、野花到处都是,蚂蚱、螳螂、蜻蜓、蝴蝶、天牛、扁担钩、磕头虫自然也不少。女孩子喜欢捉蝴蝶、凤蝶制作标本,而男孩子喜欢招老钢儿(也叫老虎蜻蜓),撕掉一半翅膀当直升机。到了初秋,喜欢斗蛐蛐的孩子就开始循声逮蛐蛐。当然,那些品相较差的蛐蛐,或者长得像蛐蛐而不会掐架的老米嘴、棺材板,常被大孩子打发给小孩子玩去。我那时喜欢抓萤火虫和纺织娘,那神秘的荧光和奇异的琴声让我至今还没整明白。大院的夏秋之夜总是沉浸在一片万虫齐鸣的大合唱中,热烦的知了半夜里也跟着叫一阵。

最令男孩子兴奋的当属捣蜂巢。遇有油饼大的马蜂窝,就来个弹弓齐射,然后撒腿就逃,胆大的就静止不动地蹲在附近。被激怒的马蜂四下散开,追杀可疑分子。有的孩子见马蜂向自己飞来,沉不住气缩头而逃,免不了被蜇得龇牙咧嘴,甚至嚎啕大哭。牛蜂往往穴居在树洞里,其比马蜂粗壮、凶猛。孩子们约好各手持一把沙土,一起走到洞穴边,同时将沙土甩进洞穴,接着四散逃开。看着洞穴里涌出的牛蜂四处寻仇,孩子们别提多开心了。

那时大院的野生动物不多,多为野猫、黄鼠狼,偶尔能遇到刺猬。最多的是癞蛤蟆。孩子们常常将肥大、笨拙的癞蛤蟆掀翻,一边用小树枝敲打它的肚皮,还一边唱:气鼓,气鼓,气到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杀猪,气得蛤蟆直哭……蛤蟆肚子果然被气得鼓鼓的,就在它被气得要死要活的时候,孩子们便扬长而去。

那些坚难的日子里

海军大院是个比较完整的小社会。有食堂、澡堂、服务社、俱乐部、门诊部、理发室、维修队。

海政文工团位于大院西南角,那儿也是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练功的舞姿,感受铿锵军乐的魅力。

“文革”初期这个大操场北侧修建了一个露天舞台,这时的大操场成了海军大院的“政治、文化中心”——曾让大院的孩子们目睹了造反派揪斗老干部以及两大派系数百人的大辩论。当然,也免费观赏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

海军的孩子自然受到海军的沐浴。当初七一小学除了春游外,差不多每年清明都要到八宝山祭奠烈士;有机会还要请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三年困难时期,海军从自己农场的收成中调拨了一批粮食,令所有学生在学校的早上和中午能喝上一顿菜粥或棒子面地瓜粥,也算缓解了当年的饥饿。学校还组织体检,发现长期饥饿造成浮肿或肝功异常的孩子就通知家长。

“文革”初期,学校停课。在那个是非难辨的动乱时期,海军便组织孩子们到机关所属农场劳动,远离喧闹纷争的京城。上山下乡时,海军利用军队农场资源,将大批的孩子送到天津草坨子农场,接受半军事化的劳动,有征兵机会就把适龄的孩子送去参军。就这样,大院的孩子们在军队传统教育下,大都纯朴、憨厚,在社会上不擅长钻营、使坏,在官场、商场上也鲜有出人头地。

海军大院的孩子重情义。父辈的职级别差异丝毫不影响同学间的手足之情。“文革”中大人们搞出“红流”、“红联总”、“井冈山”等派别组织,互相揪斗,而孩子们却和睦相处。记得海军政委苏振华遭揪斗的日子,我和苏家老五在刘华清家阳台上掏屋檐下的鸟窝。不想让职工中一个造反派看到了,咋咋呼呼冲上楼来,要抓现行。那个年代,我们从不在意小朋友的家长是哪派的,似乎少年的友谊胜过一切。那时,大孩子也总能善待小弟兄,从不见以大欺小。

如今的灰楼

男女生兄弟姐妹般的情感或许阻碍了爱情的萌芽,似乎恪守友谊比唐突的求爱更重要。因此,他们间大胆表白而组建家庭的并不多见。一次班里的同学聚会,当年淘气异常的一个同学喝得脸红耳热之际,公布自己少年心仪的两个“太阳”和两个“月亮”,笑翻了在场的二十几个同学。大伙问他为什么不早点表白,这个当过连队指导员的同学却回答,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些孩子内在的古板、封建的男女观,当时真不知如何与女同学交流,如今都是兄弟姐妹,能留一点点念想,也挺好。

将军家里看武器书

海军大院毕竟是军事机关,孩子们往往能提前分享到打胜仗的喜悦。像夜战获胜的崇武以东海战、八六海战,都是天刚亮,庆贺胜利喜讯最先出现在通信三分站楼前的黑板报上。同样,在海司航空部的二楼,扬声器能传出监听空战对话的声音,打下敌机的第一时间就能使整个楼都沸腾。为此,孩子们总能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之前就能获知胜利的喜讯。

那时小朋友串门,到谁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样随意出入。记得有次在刘华清家,从客厅的门缝里见到他与一些专家在研究问题,图纸太大就铺在客厅地上,这些跪在地上讨论问题的海军武器装备科研的先驱们,给我留下不凡的印象。

如今的大操场

当年在刘华清家客厅靠西墙有个大书柜,摆满了国内外海军武器装备的书籍,许多是俄文精装本。尽管不认得那些字,但几乎所有带图的页面都让我浏览过,像锚雷的投放、值更、引信触发等工作过程都能看明白。

哪知道,少年在小朋友乱翻家长的书竟对我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以致我国的导弹驱逐舰和多型军机上都能有我设计的产品。像我这样,有不少海军子弟在海军武器装备建设上尽心竭力,甚至退休以后,也能从事海军装备技术研发工作。海军子弟大概不少都有这种来自童年形成的特殊情结。

现在的海军大院已不再是田园般的营区。昔日的果园都建了楼房,整个大院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当年路边齐腰高的柏树墙已残缺不全,得以幸存的侧柏竟能疯长到两层楼高。

如今直对黄楼的马路,能看到后面城乡贸易中心的建筑

汪峰的个性,是不混圈的,所以即使他也是从小在海军大院长大,但盘点大院子弟时大都把他忘记。难得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没把他忘记的。

关于海军大院,汪峰自己在访谈里倒是提到过,所以他也不是刻意和大院子弟保持距离。至于峰迷,去打卡中央音乐学院的不少,但打卡海军大院的几乎没有,毕竟军事重地,闲人免进。

日历姐从网上搜集了些资料,带大家看看这个汪峰曾经生活过的神秘的海军大院。

(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军队机构和国家部委开始纷纷驻京建“大院”。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沿着万寿路、玉泉路,方圆十数公里,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开。

部队大院鳞次栉比,差不多每隔一段,就会有哨兵把守的大门。

看到海军大院的大门,顿时想起汪峰的描述,印象深刻。汪峰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期间,爱上摇滚,留长发还烫了个爆炸头,结果回家时被海军大院的哨兵拦下,不许进入;汪峰只好等在大门口,直到认识的叔叔阿姨把他“领进”大院。

(二)

当年在北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第一流” 。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京西公主坟南侧有几座庙宇飞檐结构、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海军大院新建的黄色办公大楼和灰色宿舍楼。黄楼和灰楼在京西平原可谓是巍峨耸立,气势恢宏,一度被京城的百姓戏称海军大庙,后来也被泛指海军大院。

黄楼,是海军机关的办公大楼,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因其外墙呈黄色,故俗称黄楼。黄楼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50年代中期建造,至今仍在使用。建设工程由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组织指挥,大楼高六层,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采用传统的墨绿色琉璃瓦顶,怀抱粗大廓檐柱,飞檐斗拱,室内则以西式格局,大气实用,冬暖夏凉。

在黄楼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这尊汉白玉塑像庄严伟岸,是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挥手的站立像,设计建造于1968年。当时,海军对塑像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时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具体组织此项工程。塑像总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像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七一诞生纪念日。毛主席塑像用三块汉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块汉白玉。据资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汉白玉做成的,而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为精美。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现场照片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在黄楼前的广场举行。“会场周围红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指战员们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黄楼楼顶“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分别立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巨型红色标语牌,还有彩球和从楼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标语,场面非常震撼。

那时候的黄楼西侧还没有任何建筑,黄楼前面的广场非常开阔,如今广场空间已大大压缩。这不意外,北京城的土地越来越金贵,当年的荒地、果园都会慢慢让路给道路、绿地和其他建筑。

(三)

与黄楼同期建造的,还有傲然伫立在大院东侧的灰楼。灰楼也是由梁思成主持设计,是与黄楼相配套的军官宿舍楼,因其外墙为灰色而俗称灰楼。楼顶有拱起的飞檐,有宽大的晾台,高大的立柱,传统建筑风格浓郁。灰楼实际上是个建筑群,像个超大的四合院,四座楼(以前分别叫100、200、300、400号楼)拱卫在一起,以及由此被包容的宽大庭院,中间是煤站和锅炉房,曾经也有过门诊部和居委会。据说当年若是天气清朗,在楼上可见到西山群峰连绵。现在黄楼和灰楼都已成为北京市建筑保护单位。

虽然其他的宿舍楼没有灰楼这样的气派,但大院里绿树环绕、静谧闲适的居住环境还是不可多得。

(四)

部队大院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的一切都自成体系。

从理发店到小卖部,从食堂到卫生所,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中学,一应俱全。海军大院不但不例外,据说还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里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一个大院。

大院里的保育院、七一小学、大礼堂、图书馆、大操场,还有食堂、澡堂、服务社、俱乐部、门诊部、理发室、维修队,都承载了这个大院里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都统一接受军事化管理的很多海军人的青春记忆。

大院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小社会”里,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有着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记忆。而学校是他们记忆最多的地方之一。

七一小学新旧校门,但估计都不是汪峰就读时的校门

七一小学建校于1954年,是海军大院的军人子弟学校,位于海军大院南端,许多军人子女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当年的七一小学,不少老师是军人家属,有的是专业干部。学校的鼓号队、合唱队等兴趣小组更是办的风生水起。因为是军队办学,以前学校只有通往海军大院的北门,南侧围墙外面是铁道,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南方,可见火车不时驶过,不远处的莲花池烟波浩渺。

在七一小学北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海军司令员刘华清题写的“七一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如今的七一小学,已经移交到地方,成为海淀区教委所属的一所公办学校。

2013年年底左右,也可能是2014年,就是汪章恋曝光时。微博上有个ID自称是汪峰的小学同学大院邻居,连着发了好几条微博,爆料老汪小时候的事。说他从小就招女孩子喜欢,小提琴拉得好,又会唱歌,有个性,等等。爆料所说的这所小学就是座落在海军大院里的七一小学,但汪峰并没有在这里完成整个小学教育,他后来转学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遗憾的是,日历姐当初忘记截图,现在也找不到相关微博了。

那阵子爆料挺多,日历姐还在一个电台节目里听主持人说到老汪的央音同学在感慨:没想到一帮同学里,最后是汪峰的成就最高,看来人还是要专注认真地做好一件事。

海军大院原来还有三所幼儿园,即海军直属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汪峰会在哪一所幼儿园呢?

(五)

海军大院的大操场,位于海军大院的中心地带。大操场最早建于1959年,当时就拥有400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是个足球场。后来又在北侧增加了军体器械,包括具有海军特色的滚轮、旋梯、浪木,还有篮球场,其后历经多次修缮重建。大操场是大院孩子们的乐园。

既然是海军大院,怎么少得了游泳池,室内室外的皆有,海军大院室内游泳馆还曾经是北京城最好的游泳馆之一。汪峰曾经自曝自己拿过北京高校游泳冠军,估计金牌里也有海军大院游泳馆的功劳。

(六)

海政文工团位于大院西南角,那儿也是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练功的舞姿,感受铿锵军乐的魅力。

汪峰的父亲汪积均就是海政文工团的一员,也因此他们一家住进了海军大院。网上有一篇题为《旋律,在海浪中飞扬-海军军乐团侧记》的文章,记录了1986年春海军军乐团成立的始末。文中说:“军乐队初建时期,从海政歌舞团和解放军军乐团抽调了汪积均、王寿坤等五人组成教练小组。”

后来有媒体说,汪峰的父亲曾任海军军乐团团长,也许有一定可信度。

 文革初期这个大操场北侧修建了一个露天舞台,这时的大操场成了海军大院的“政治、文化中心”——曾让大院的孩子们目睹了造反派揪斗老干部以及两大派系数百人的大辩论。当然,也免费观赏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

文革结束后,在露天舞台处又盖起了房子,变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想来也是有意思,此地怎么总与老干部有缘呢。

1984年,由刘华清司令员提议建设了海军礼堂。此前海军机关开个大会,经常借用后勤学院等兄弟单位的礼堂,说起来有点让人悲叹。礼堂的落成,改变了海军大院的整体面貌和功能。礼堂会不定期组织放电影和歌舞演出,原海政文工团的许多歌星,都是从这里走进大众的视线的。

那时的汪峰应该已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学校学习,估计是无缘在这个礼堂里演出了。但海军大院是汪峰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家。

大院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的一切都自成体系。

从理发店到小卖部,从食堂到卫生所,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中学,一应俱全。

培英、育英、群英、育红、友谊、育翔、七一、八一、十一等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

在这些大院里生活,即使足不出院,也能过得相当安逸。

大院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小社会”里,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有着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记忆。

如同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些大院子弟,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消停,三五成群满院子乱串,夏天在游泳池里疯玩,夜晚赶不同场的电影……

当时流行一句话,“陆军土、空军洋、海军个个是流氓。”其实,这不过是孩子之间“斗嘴”的笑话。

西部一长串的部队大院中,空军大院是离城最近的一个。出东门往北,是著名的京西宾馆,过复兴路就是中央电视台旧址。

由于位置优越,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都去八一湖游过泳、玉渊潭撒过欢儿、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购过物、军事博物馆逛不够……

广场每周六放映露天电影院,多数是苏联影片或战争片;经常观摩陆、海、空三军驻京部队文艺体育团体慰问演出,尤其熟悉总政、空政、海政等部队文工团的文体名星。

海军大院与空军大院隔路(如今的西三环)相望,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里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一个大院。

飞檐斗拱的黄色办公楼和灰色宿舍楼,在公主坟环岛一带格外显眼,因此也被京城百姓戏称为“海军大庙”。

大院里的保育院、七一小学、大礼堂、图书馆,还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场,承载了很多海军人的青春记忆。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