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座標29°42′N 105°42′E / 29.700°N 105.700°E / 29.700; 105.700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的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大足石刻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組成部分寶頂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於1961年分別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尖山子摩崖造像),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960~1278年),時期(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其內容為三教合一,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中的頂尖之作。

分布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另外縣級16處重點保護的石刻,普聖廟、玉皇廟、峰山寺、麻楊村、光明殿、眠牛寺、斗碗寨、陳家岩、玄頂村、楊施廟等10處安排人員夜間守護[1]

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

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以北1.5公里的北山。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南宋1146年完成,歷時250多年。

北山摩崖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則多為兩宋時期作品。現存雕刻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南山摩崖造像

石門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摩崖造像

多寶塔

世界文化遺產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準而登錄:

  •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 (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 (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立法保護

2017年3月29日重慶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立法保護大足石刻[2]

破壞

2004年2月10日晚,石門山兩尊石刻佛像被盜,被盜文物分別為6號龕的楊柳觀音頭像和7號龕的五通大帝頭像。

交通

高鐵車站

高鐵線路

普鐵車站

普鐵線路

機場

高速公路

參考文獻

  • 黎方銀. 大足石窟艺术. 重慶出版社. 1998. ISBN 7-5366-1343-1. 
  1. ^ 《大足年鑑》2009
  2. ^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flk.npc.gov.cn. [202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4). 

外部連結

http://www.dazusk.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