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 |
---|---|
![]() 攝於1922年11月15日 | |
![]() | |
任期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 |
副總統 | 黎元洪 |
前任 | 無(首任) |
繼任 | 袁世凱 |
![]() | |
任期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逝世後永久保留總理職銜[1] 張人傑(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
![]() | |
任期 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20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岑春煊(主席總裁) |
任期 1920年11月28日—1921年5月5日 | |
前任 | 陸鎮東(主席總裁) |
繼任 | 無,政府改組 |
![]() | |
任期 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護法運動被六一六事變中斷 政府改組,由大總統改稱陸海軍大元帥 |
![]() | |
任期 1923年2月21日—1925年3月12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胡漢民(代任) |
![]() | |
任期 1900年1月24日—1905年8月20日 | |
前任 | 楊衢雲 |
繼任 | 興中會與華興會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
![]() | |
任期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政黨合併為國民黨 |
![]() | |
任期 1912年8月25日—1913年11月4日 宋教仁代理:1912年8月25日-1913年3月22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政黨解散 |
![]() | |
任期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個人資料 | |
字 | 明德、載之 |
出生 | 孫德明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 ![]() ![]() |
逝世 | 1925年3月12日![]() | (58歲)
死因 | 膽囊癌 |
墓地 | ![]() |
籍貫 | 廣東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2] |
國籍 | ![]() ![]() ![]() ![]() |
政黨 | ![]() ![]() ![]() ![]() ![]() |
配偶 | 盧慕貞 (1884年結婚—1915年結束) 宋慶齡 (1915年結婚—1925年結束) |
伴侶 | 陳粹芬(妾 離婚;1891年-1912年)[5] 淺田春(妾或外婦;1897年-1902年) 大月薰(平妻;1903年-1906年) |
兒女 | 孫科(子) 孫娫、孫婉、宮川富美子(女) |
父母 | 孫達成(父)、楊太君(母) |
母校 | 博濟醫學堂 華人西醫書院 (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職業 | 醫師、政治家、革命家、作家、社會活動家 |
宗教信仰 | 基督新教公理宗 |
簽名 | ![]() |
學歷
| |
經歷
|
孫中山 | |||||||||||||||||||||||||
正體字 | 孫逸仙 | ||||||||||||||||||||||||
---|---|---|---|---|---|---|---|---|---|---|---|---|---|---|---|---|---|---|---|---|---|---|---|---|---|
簡化字 | 孙逸仙 | ||||||||||||||||||||||||
| |||||||||||||||||||||||||
孫日新 | |||||||||||||||||||||||||
正體字 | 孫日新 | ||||||||||||||||||||||||
簡化字 | 孙日新 | ||||||||||||||||||||||||
| |||||||||||||||||||||||||
孫中山 | |||||||||||||||||||||||||
正體字 | 孫中山 | ||||||||||||||||||||||||
簡化字 | 孙中山 | ||||||||||||||||||||||||
| |||||||||||||||||||||||||
孫文 | |||||||||||||||||||||||||
正體字 | 孫文 | ||||||||||||||||||||||||
簡化字 | 孙文 | ||||||||||||||||||||||||
| |||||||||||||||||||||||||
孫載之 | |||||||||||||||||||||||||
正體字 | 孫載之 | ||||||||||||||||||||||||
簡化字 | 孙载之 | ||||||||||||||||||||||||
|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註 1]),名文,後化名中山樵[9]:2936。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明德、載之,號逸仙、日新。廣東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註 2][9]:2936,是20世紀初期中國近代政治家、革命家、理論家,一手創建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倡導「聯俄容共」政策和共和制、創立「三民主義」等政治理論對國共兩黨發展影響深遠,在海峽兩岸地位重要。孫文是少數在華人地區中被普遍尊崇的近代中國政治人物[11]。
1894年,孫文成立興中會[12]:52。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12]:53。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組成,孫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民報》,宣傳革命,同當時的中國改良派激烈論戰[9]:2936。此後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9]:2936。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9]:2936。12月29日,孫文被十七省代表在江蘇省江寧府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9]:2936。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孫文被迫提請辭職;3月經臨時參議院通過,公布孫主持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被選為理事長[9]:2936。1913年3月因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造成宋教仁案,孫即主張起兵討袁,旋即失敗[9]:2936。1914年,孫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先後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因受桂系軍閥和政學系挾制,孫文被迫去職,至上海;1919年,孫創辦《建設》雜志,發表《實業計畫》,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9]:2936。1920年,孫回廣東,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因陳炯明事變,孫文退居上海[9]:2936。1925年3月,孫因膽囊癌惡化等在京兆地方逝世[13],《遺囑》「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9]:2936。
名字[編輯]
孫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14],多是為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部分則宣揚革命或表達人生期望[15]。
性質 | 名字 | 釋義 |
---|---|---|
譜名 | 德明 | 族譜上的名字。 |
幼名 | 帝象 | 「帝象」,象其出生地翠亨村北帝廟之北帝,非象皇帝[16]:23。 |
名 | 文 | 孫童年入讀翠亨村村塾時,老師給他起[16]:23[17]:355。孫從來不自稱「孫中山」,在一切中文公文以及書信上皆用「孫文」之名簽署[16]:24。 |
字 | 明德 | 譜字,香山縣的風俗是男子在結婚時由主婚的族內長輩按家譜排行立字,然後把「字」書寫在木版懸掛牆上,稱為「字架」[18]:67。 |
字 | 載之 |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
教名 | 日新 | 孫在1884年領洗成為基督徒時取名「日新」,取自《禮記·大學·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16]:23-24。 |
號 | 逸仙 | 區鳳墀據「日新」二字,為孫改號「逸仙」[16]:365。孫在歐美使用,或全稱「孫逸仙」。 |
羅馬化 | Sun Yat-sen Sun Chung-Shan Sun Zhongshan Sun Wen |
「日新」的廣州話音譯為英語時是 Yat Sen ,因此與洋人交往時一律採孫逸仙(Sun Yat Sen)[16]:24。因孫為醫生,常被稱為「Dr. Sun Yat-sen」。「中山」的發音為「Chung-Shan」或「Zhongshan」。「文」的發音為「Wen」。 |
化名 | 中山樵 | 1897年秋孫到日本後化名中山樵,事緣日本人平山周回憶他與孫在日本最初交往時說:「總理來京曰:『昨夜熟慮,欲且留日本』。即同車訪犬養,歸途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橋外對鶴館,掌櫃不知總理為中國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門標,乃執筆書〔姓〕中山,未書名;總理忽奪筆自署〔名〕樵。曰:『是中國山樵之意也』。總理號中山,蓋源於此」[16]:24。 |
化名 | 高野長雄 | 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 |
通稱 | 孫中山 |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的通稱。章士釗將「中山樵」改為「孫中山」,說:「時先生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顧吾貿貿然以『中山』綴於『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始也廣眾話言,繼而連章記載,大抵如此稱謂,自信不疑。頃之一呼百諾,習慣自然,孫中山孫中山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形,終無與易」[16]:24。 |
外號 | 孫大炮 | 孫中山在新加坡籌款時由於廣大僑胞對中山先生了解不夠,加上保皇黨破壞,很多人不相信孫中山的反帝共和的宣傳,有些人甚至把他看成是講大話的騙子,稱之為「孫大炮」[19]。 |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索隱》說「汶汶,猶昏暗也」,《史記集解》引王逸說是「蒙垢污」,或說「玷污也」。
孫文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文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21]。
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為中華民國國父[16]:707[22]:218。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常正式稱孫為「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23]。而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與人民網共同主辦的中國政協新聞網[24],曾在紀念孫誕辰140周年網頁上設立「國父風采」板塊[25]。
家族背景[編輯]
孫祖先系出金陵,其遠祖孫固,宋代進士[16]:258。元末大亂,玄孫常德乃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不久沿廣東北部珠江流域之北江南下,最後定居於東莞縣之圓頭山鄉,是為來粵之一始祖,稱一世祖[16]:258。二世祖貴華移居同縣瀕珠江東岸之長沙鄉[16]:258。至明代,五世祖禮贊已嫌長沙鄉人多,耕地不足,無法謀生,遂橫渡珠江往西岸香山縣之涌口村定居[16]:258。到十一世祖瑞英,涌口村又患人滿,乃於清代乾隆時期西移尋原始土地開墾以謀生,到當今翠亨村邊緣之逕仔蓢開基[16]:258。
孫高祖父孫殿朝(1745年-1793年),高祖母林氏;曾祖父孫恆輝(1767年-1801年),曾祖母程氏;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父親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親楊氏(1828年-1910年),長兄孫德彰(1854年-1915年),二姊孫金星(1857年-1860年),三兄孫德佑(1860年-1866年),四姊孫妙茜(1863年-1955年),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16]:283。溯自常德至廣東,孫是為第十八代[16]:258。
祖父孫敬賢有三個兒子,依序是孫達成(1813年-1888年,孫的父親)、孫學成(1826年-1864年)、孫觀成(1831年-1867年)[16]:275。
孫文的二個叔父早年因貧遠赴他鄉做工謀生,在孫出生前後因病去世[26]:6。
早年經歷[編輯]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7]:18),孫文在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誕生[27]:116;乳名帝象,上村塾讀書時取名文,成親時取字德明[27]:4。
1869年10月9日,祖母黃氏去世[27]:4。
1871年9月3日,妹秋綺生;11月12日,童年孫文與姐姐妙茜上山打柴,無論從金檳榔山山頂或犛頭尖山山腰,遙望珠江河口,都能看到金星門雲集大批走鴉片煙土之外國商船[27]:4。
1872年,孫文開始參加農業勞動,以上山打柴草、到塘邊撈「塘飄」做豬飼料;稍長,下田除草、排水和放牛[20]:359。同年,孫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22]:204。
1876年,孫文入村塾讀書,課餘仍參加農業勞動;常與同學楊帝賀等到鄰村去,觀看三合會練武[20]:359。孫眉在檀香山做工匯款回家,家境慢慢好轉,孫得以進入村塾讀書;第一位老師是位癮君子,菸癮發作時就曠課;由於老師菸癮頻頻發作,孫也沒法好好讀書[27]:4。孫喜聽前太平軍老人講戰鬥故事,仰慕太平天國[20]:359-360。
1877年[16]:389,孫文繼續讀書,懷疑一味背誦之教學方式;曾問老師:「讀這些書一點也不懂,有什麼意思[20]:360?」9月22日,孫眉再度赴檀香山,孫擬隨兄赴檀,未果[27]:5。1878年春,孫繼續讀書,反對纏足、蓄婢和賭博[20]:360。
首往夏威夷[編輯]
吳相湘在《孫逸仙先生傳》評述孫第一次出洋,是其「生平轉變之重大關鍵」[28]:30-31。1879年5月21日[16]:303,孫文隨母坐駁艇到澳門坐英輪「格蘭諾去」號(S. S. Grannoch)赴檀香山[27]:5。1879年6月,孫文到檀香山茂宜島茄荷蕾埠(今名卡胡盧伊)孫眉開設商店當店員;後入盤羅河學校習算術等科[22]:204。9月[27]:5,孫到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主持之教會學校伊奧拉尼書院當寄宿生,採全英語授課[29]:35。伊奧拉尼書院,是英國聖公會畢斯浦(Espiscopal Bishop)與威爾斯夫人共同於1862年創立,1872年韋禮士牧師繼任校長,翌年遷移校址於白地斯街(Bates Street),擴建房舍[7]:29。學校強制學生必須每天禱告,每週日必須作禮拜,孫開始認識基督教儀軌、聖歌,以及閱讀《聖經》[29]:35。孫修讀英語、英國歷史、算術、「代數、幾何學、生理學、拉丁文與繪圖」等科目[16]:319-320。
1881年,孫文繼續在伊奧拉尼書院讀書,喜閲喬治·華盛頓、林肯等傳記,希望改造中國[20]:360。1882年7月27日,孫畢業於夏威夷伊奧拉尼書院[22]:204。孫英文文法考第二名[27]:219,獲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在畢業典禮上親頒一本中國書籍作為獎品,出色的英文水平為孫革命活動助力甚多[30]。
1883年,檀香山華裔知識分子何寬、李昌等組織中西擴論會[27]:5。1883年1月15日[27]:5,孫與其他教會學校子弟進入美國公理會創辦的奧阿厚書院(高級中學[20]:360)就讀,繼續學習,特別是基礎醫學和法律[29]:35。6月30日,奧阿厚書院學年結束,孫坐船回到孫眉在離島所開之牧場[27]:5。7月初[27]:5,入學不超過三個月,由於孫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夏威夷工作的華僑工人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資助,將17歲的孫送回翠亨村家鄉[7]:16-31。孫在1883年夏天從夏威夷回到中國,當他坐遠洋船從檀香山到香港後,孫即上岸轉坐中國內河返回翠亨村[16]:390。孫坐輪船到香港轉坐淇澳島之帆船回鄉,抗議清朝官吏向該船乘客勒索[27]:5。7月底,孫回到翠亨村[27]:5。孫在家自修、參加農務,開始宣傳社會變革,指責清政府腐敗,著手修路、防盜等[20]:360。秋,孫即與同村青年陸皓東結成好朋友,並經常共同談論時政腐敗,直到深夜[16]:492。8月中[27]:5,孫與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7]:15,經崖口、淇澳島逃離家鄉前往香港[27]:5。
就學於香港[編輯]
1883年3月31日,美國綱紀慎會喜嘉理牧師在香港登陸;8月18日,喜嘉理牧師收留孫文在其香港中環之傳道所寄宿[27]:5。秋,孫赴香港入讀英國聖公會主辦的拔萃書室(當時英文稱為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31]為日校走讀生[27]:259-261。10月29日,孫在喜嘉理牧師宿舍重逢檀香山傳教士、曾任教於奧阿厚書院之芙蘭·諦文(Frank Damon)及其父母[27]:5。冬,孫與陸皓東到基督教綱紀慎會(又稱公理會)位於港島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由美國公理宗差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於1884年5月4日為他主持洗禮加入教會[32][33](陸則於1884年10月19日受洗[34]);在其所屬教會存留之受洗名單中,陸皓東署名「中桂」(名單中排第四),孫署名「日新」(名單中排第二)[16]:365。喜嘉理牧師與孫情誼真摰,欣賞孫對宗教熱忱,孫文追隨他四處宣教[29]:36。
1884年4月15日[16]:362,孫文轉學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22]:204,用孫帝象姓名註冊,學號二七四六[7]:35。秋,受香港工人反法鬥爭鼓舞,孫深感中國人民「已經有相當覺悟」[20]:361。得知孫皈依基督後,孫眉把他召回夏威夷,試圖藉由切斷弟弟所有奧援[29]:36。11月,孫奉孫眉急召赴檀香山,交還家產,芙蘭·諦文為孫籌募盤川[27]:5。孫在茄荷蕾埠商店當店員[20]:361。孫在中央書院讀書兩年半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第一次婚姻、與孫眉激烈衝突[29]:35-36。
1885年4月,孫文自檀香山經日本回中國[20]:361。5月,芙蘭·諦文為孫籌足盤纏,自檀香山回到香港復課[27]:5。8月,孫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孫憤恨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失敗,更希望變革現實[20]:361。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幫助下得以於1886年返回香港,由於在夏威夷長待幾個月,其中學生涯結束,孫並未拿到中央書院畢業文憑[29]:36。
1886年7月,孫文未畢業就離開中央書院[27]:5。邵元沖說:「總理自言,幼時旅港肄業,所習多專於英文,嗣而治漢文,不得合用之本,見校中藏有華英文合璧四書,讀而大愛之,遂反覆精讀,即假以漢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窺治中國儒教之哲理。又英譯本釋義顯豁,無漢學註疏之繁瑣晦澀,領解較易。總理既目識心通,由是而對中國文化,備致欽崇,極深研幾,以造成畢生學術之基礎。」[35]:694
從醫[編輯]
孫文選擇醫學:「以醫亦救人之術也。」[20]:411886年9月[27]:5,孫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進入由(美國)長老教會海外基督使團嘉約翰(John Kerr)博士主持的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29]:37(即南華醫學校[20]:41,今中山醫科大學前身[20]:361),開始鼓吹革命[22]:205。10月,孫認識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師區鳳墀,區鳯墀為其改名逸仙[27]:6。課餘,孫經常抒發熱愛中國的情懷和革新政治的抱負;並在同學中結交鄭士良等[20]:361。
1887年10月1日,華人西醫書院教務長孟生醫生在香港大會堂宣佈該院成立;10月3日,孫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今香港大學醫學院)正式上課,第一課是康德黎醫生講授解剖學[27]:6。學堂隸屬於倫敦傳道會,由聞名香港的菁英代表何啟出資籌辦,該校教務長是蘇格蘭名醫康德黎[29]:37。維新人士何啟曾留英學習醫學和法律,作《新政真詮》[20]:43。孫與康德黎師生關係密切;孫在校共五年餘,勤奮學習;除正課外,廣泛閲讀「新學」書籍;在政治思想上受何啟等維新思潮影響[20]:361。孫對達爾文之進化論發生興趣[37]:14。在《孫文學說》第一章,可以看到孫在大學時代潛心研究「知難行易」學說,為破除「知易行難」[28]:66-67。孫時常審視懸在壁上的中國地圖,慨嘆「如此江山,付之非人」[38]:2[20]:42。1887年冬孫父達成公病篤,孫回鄉伺奉湯藥,孫眉聞訊亦自檀香山歸,兄弟芥蒂盡釋[27]:378。
1888年3月24日,孫父達成公在翠亨村病逝,享年76歲[22]:205,孫眉對孫加倍愛護備至,凡所需學費,均允源源供給[27]:6。8月,孫文在西醫書院第一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三名[20]:361。1889年夏,孫在第二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20]:361。
1890年,孫文以洪秀全自況:「勿敬朝廷」,自稱「革命言論之時代」[20]:42。同年孫上書鄭藻如,主張仿效西方社會改革[20]:362,建議禁菸及改良農業和教育等[27]:6。孫課餘常往來廣州、澳門等,言論反清[20]:362。12月30日,孫陪康德黎夫婦往廣州痲瘋村研究痲瘋病[27]:6。
1891年3月27日,孫文與40多名香港道濟會堂年輕教友組織教友少年會[27]:6。夏,孫在第四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20]:362。孫文同鄭觀應商討「改革時政」,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稱道過「吾邑孫翠溪西醫」[20]:43。孫又結識招商局職員、後來「輔仁文社」社長楊衢雲,不斷交流愛國圖強見解;孫課餘曾撰文鼓吹政治改革,投稿於香港、上海報刊[20]:362。
1892年春,孫文設計新居,用孫眉滙款在翠亨興建[20]:362。7月,孫文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22]:205[39]。孫成績優異,獲得開業執照[20]:362。9月22日,在恩師康德黎醫生帶領下,與同期畢業之江英華同赴廣州;9月23日,英國駐廣州領事引見兩廣總督李瀚章,李瀚章命填寫三代履歷,孫拂袖而去[27]:6。9月24日,在康德黎帶領下,孫與江英華同方香港[27]:6。秋[20]:362,孫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師[22]:205。12月18日,與澳門鏡湖醫院簽訂〈揭本生息贈藥單〉,貸款2,000銀元開設中西藥局[27]:6。由於醫術高明,態度認真,頗受歡迎,「聲名鵲起」[20]:362。
1893年春,遷設藥局於廣州,改名東西藥局,藉醫術掩護革命[22]:205。孫文對貧苦患者施醫贈藥;因受澳門葡籍醫生排擠,轉赴廣州行醫;孫常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議籌組革命團體[20]:362。7月,孫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十六A號開設「孫醫館」;7月29日,其澳門中西藥局開業[27]:6。孫行醫於澳門、廣州[9]:2936。
孫文用口號「天命無常」,宣傳反對忠君:「暴君肆虐,罪惡滔天。信任奸邪,濫施淫毒,應天順人,除彼獨夫。凡我同胞,毋稍瞻顧!」[40]:65據云「(孫)先生在港曾接納三點會首領,並親自切實調查其實力,約定時間在茶樓飲茶,先生入時,凡起立者即會員。先生如約前往,至十餘處,每處茶客起立者百數十人,喜出望外。實則其頭目事先邀集工人充數,為一騙局」[41]:88。
興中會時期[編輯]
檀香山創興中會[編輯]
1894年1月,孫文藉廣州城外南關的聖教書樓懸壺、西關的冼基設東西藥局;同月,孫在翠亨村寫就〈上李鴻章書〉[27]:6。並決定親赴天津面呈給直隸總督李鴻章[29]:49。不久,孫偕陸皓東前赴上海[20]:362。2月15日,廣州《中西日報》東西藥局廣告:「……大醫生孫君逸仙……舊歲底因事返澳度年,今已由澳回省。」[42]:71
孫文上書李鴻章,主張仿效西方,發展工農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20]:362。提出革新政治主張,被拒絕[9]:2936。未被李鴻章接見,僅獲取「農學會籌款護照」[20]:362-363。旋遊歷北京、武漢,觀察形勢[22]:206。7月25日,甲午戰爭爆發[27]:6。李鴻章拒絕與孫面談,請願書後來刊載於在1894年9、10月號之上海《萬國公報》[29]:49。孫和陸皓東離開天津,在香港短暫逗留[29]:61。10月,孫自上海經日本赴檀香山[22]:206,在華僑中宣傳革命[20]:3623。
1894年11月24日,孫文在檀香山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27]:6。
第一次廣州起義[編輯]
1895年1月,孫文與鄧蔭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籌謀革命[22]:206,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計議擴大興中會[20]:363。
2月21日,孫糾集故交與同窗[29]:62,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並修訂《興中會章程》;旋又偕同陸皓東、鄭士良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積極準備武裝起義[20]:363。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興中會,以「乾亨行」做掩護[27]:6。「乾亨」名號是黃詠商所訂,黃父名勝,任香港議政局議員,與大律師何啟有戚誼,何介紹黃與孫相識,黃由是入會[7]:119。同日香港興中會與香港輔仁文社合併,仍稱興中會,會長(總辦)一職未決[27]:6。1892年3月13日,香港輔仁文社成立,舉楊衢雲為會長,謝纘泰為秘書[27]:6;孫在領導權上面臨楊衢雲挑戰,楊衢雲的抱負和自信與孫旗鼓相當[29]:63。
3月,孫文與楊衢雲等在香港聚議,策劃廣州發難事宜[20]:363。3月1日,孫拜會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請其援助起義,未果[27]:6。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並採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22]:206。從事革命之秋,教會懼孫波及,宣言把孫文驅逐出堂[16]:480。3月18日,《德臣西報》發表社論,指出革命黨準備成立君主立憲;5月30日,謝纘泰在英文《德臣西報》致光緒皇帝公開信,促請憲政改革[27]:6。8月下旬,孫制定武裝起義方案[20]:363。
新組織「會長」人事案,延至10月10日,是日孫文、楊衢雲和其各人馬對峙,劍拔弩張,經過妥協,「會長」職位給楊衢雲,孫則獲得廣州起義現場指揮權[29]:63。興中會選舉會長(稱總辦,時稱「伯理璽天德」(英語:President)),楊衢雲志在必得,孫退讓,楊衢雲當選[27]:7。
孫文利用官方許可,在10月初設立「農學會」[29]:67。孫於汕頭及西江沿岸募集兩軍,同時向廣州進逼;兩軍期於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東北,同時向廣州進發[12]:53。是為孫在廣州所發動的第一次武裝起義[20]:363。
起義因洩密而流產後,孫經澳門轉香港逃亡日本[20]:363。11月,孫改裝偕陳少白等赴日本,旋組織興中會分會於橫濱[22]:206。11月2日,孫與陳少白、鄭士良同坐「廣島丸」由香港出發駛往日本[16]:544。11月7日,陸皓東等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則受到通緝[22]:206。11月12日,孫在神戶上岸,隨行遇有鄭士良與陳少白[29]:70。翌日當地報紙新聞標題:「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到達日本」[7]:145。孫向陳少白、鄭士良稱《易經》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故「但言革命,勿言造反」[20]:49。11月中旬,孫在橫濱建立興中會分會;12月中旬,孫斷髮改裝[20]:363。孫蟄伏日本,徹底改變外型:剪掉辮子、不再薙髮,脫下中式長袍換穿歐式西服[29]:71。香港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避難場所[43]:57-70。孫動員秘密會黨,並重新利用興中會以及香港的革命根據地[29]:93。孫把陳少白留在東京,派鄭士良返回香港[29]:72。12月中旬,孫赴檀香山[20]:363。
1896年1月,孫眉安排寡母,連同孫妻小四人,前往茂宜島就近照料他們生活[29]:39。孫與母親、長子孫科以及一雙女兒重逢[29]:72。春,孫在檀香山《檀香新報》館內設據點以聯絡同志,並組織興中會會員軍事操練和募集經費[20]:363。3月4日,香港總督部堂會同議政局認為孫在港從事反清活動,威脅香港安定和秩序,於是簽發驅遂令,禁止孫5年內踏足香港境內[44]。6月至9月,孫從檀香山到美國,向華僑宣傳革命,在舊金山設立興中會分會[20]:363。香港政府下令驅逐孫、楊衢雲、陳少白出境,5年內禁止在香港居留[27]:8。9月下旬,孫赴英國[20]:363。
倫敦蒙難[編輯]
孫文收到昔日恩師康德黎邀請,於1896年9月30日抵達倫敦[29]:72。清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即派英籍參贊馬凱尼向英國政府交涉逮捕、引渡,並僱偵探監視[45][20]:50。10月1日晨,孫離開旅社前往波蘭區覃文省街46號,晤見康氏伉儷[7]:152。10月11日,孫被龔照瑗誘捕[22]:206。行動計畫是逮捕孫,將他秘密遣送回國,接受法律制裁[29]:73。孫得機會說服公使館內一名英國僕人柯爾,將自己比作遭土耳其人迫害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稱中國皇帝也要殺中國基督徒,孫給柯爾20英鎊現金,並允諾事後再給他1,000英鎊,從而獲得其協助,將便條交給康德黎,上頭寫著:「予於前星期日,被二華人始則施以誘騙,繼則復驟加強暴,將予幽禁於中國使館中。一、二日後,使館將特僱一船,解予回國,回國後必被斬首,奈何?」[29]:74康德黎即同前西醫書院教師孟生:向警署和外交部報案;通過報紙揭露清使館行徑;雇偵探監視清使館[20]:50。披露真相後,社會輿論強烈譴責清使館[20]:50。10月22日,《環球報》(The Globe)登載康德黎長篇訪問特刊[29]:75,清使館恢復孫自由,當天下午康德黎陪孫走出使館,向聲援者表示感謝,後又向公眾講述真相[20]:50。英國外交部指公法上清使館行為超出外交特權,正式照會要求釋放孫[20]:50。孫向報紙投稿,召開多次記者會,接受多次訪問,得普遍支持[29]:75。11月,孫在倫敦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家翟理斯邀請,撰寫自傳[20]:363。冬,孫為揭露綁架事件真相,開始寫《倫敦蒙難記》[20]:363。同時孫將英國柯士賓所著《赤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為漢文[20]:363-364。康德黎稱贊孫:「他不歇地工作,閲讀有關政治、外交、法律、軍事、海軍的書籍;礦產與礦業、農業、畜牧、工程、政治經濟等類,占據了他的注意,而且細心地和耐心地研究。」[20]:51
1897年1月至7月,孫文居倫敦,經常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讀書,認真觀察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20]:364。孫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22]:206,民生主義觀念由此形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得具雛形;2月,在倫敦《雙周論壇》發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揭露清政府的專制主義苛政,主張對中國根本革命改造[20]:364。
奔走建立革命組織[編輯]
1897年7月1日[16]:529,孫文自倫敦經加拿大,8月16日抵達日本橫濱[16]:529,旋創中西學校[22]:206。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遣宮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孫[46]:36。因犬養毅介紹,廣交日本朝野賢豪[47]:49。被納入犬養毅羽翼後,孫定居東京,由宮崎寅藏、平山周為伴,身分為宮崎和平山的中文教師[29]:88。8月至9月,孫和宮崎寅藏談話,認為「人民自治為政治之根則,故於政治之精神,執共和主義」[20]:364。由此孫再結識頭山滿、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黑龍會山田良政等[29]:85。11月,孫在日本與宮崎寅藏筆談記錄,孫曾有「僕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鎮)之說:武漢(都)、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廣州(南京)、順天(北京)」[48]:237。12月,孫命陳少白在台北成立興中會分會[22]:206。
1898年春,楊衢雲輾轉往來於東南亞、南非後前往東京與孫會合[29]:94。孫來往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等地吸收華僑入興中會[20]:364。夏,孫一度移居橫濱,在東京會晤菲律賓起義軍代表馬里亞諾·彭西,積極支持菲律賓人民民族解放鬥爭;秋冬,與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的梁啟超多次商談聯合反清,未獲結果[20]:364。清對孫招納,駐日公使李盛鐸許以「高位」,駐美公使伍廷芳通過孫眉誘導,廣東則由劉學詢勸説[20]:53-54。冬,孫斷然拒絕清政府各種渠道誘降[20]:364。
1899年春夏,孫文在東京、橫濱和長崎等地聯絡策動,準備再次在廣東、湖南、湖北武裝起義;6月至7月,孫在橫濱同章太炎訂交;7月,孫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租用日輪運抵菲律賓;夏秋間,孫再與梁啟超等在橫濱會談聯合反清,仍無結果[20]:364。10月11日,興中會、洪門、哥老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公推孫為總會長[51]:188。為「喚起國民及不為康梁所惑」,孫宣傳反清革命主張與留學生和華僑[20]:54。秋,孫派陳少白赴香港籌辦《中國日報》,於翌年1月出版;孫又命鄭士良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機關,密切聯繫廣東三合會[20]:364。日本人提供報紙經費,報紙開辦先得何啟大力襄助,爾後香港富商之子李紀堂做靠山[29]:94。11月,合興中會、三合會、哥老會為興漢會[52]:257。冬,孫繪制《支那現勢地圖》付印,圖中對「已割之岩疆,已分之鐵路」均以「著色表明」,以便「覽者觸目驚心」[20]:365。
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編輯]
孫文重啟香港的革命根據地,聯絡並擴大秘密會黨的人脈[29]:94。孫託付網絡拓展工作給日籍顧問和同志,部分託付給湖南改革派畢永年;陳少白邀請廣東三合會一位大老黃福赴香港,他在陳少白接受「白扇」頭銜之儀式中擔任主持[29]:95。1899年11月李鴻章接任兩廣總督,想北京混亂失序之際另起一個獨立政府[29]:96。
1900年1月,孫文為菲律賓起義軍購妥第二批軍械[20]:365。在義和團運動浪潮下,英國竭力保全既得利益,主導「東南互保」,推動李鴻章「自主」;香港總督卜力參與其事,何啟與陳少白會商由興中會協助李鴻章組建「自主」政府事宜;孫抓緊武裝起義之布置,又不放棄「自主」活動[20]:54。孫計畫兩廣獨立,以孫就讀醫學校時老師、香港總督卜力為中心,加上廣東富商劉學詢及兩廣總督李鴻章[53]:150。6月,孫先後過香港(未能入境)前往西貢、新加坡等地,積極策劃武裝起義;同時,派宮崎寅藏等赴廣州,準備同李鴻章商談合作問題,希圖策動兩廣總督在華南「自主」;後因李鴻章奉詔北上,未獲結果[20]:365。在劉學詢召喚下,孫於6月8日搭船啟程,隨行者還有日本顧問,日本顧問抵達香港後便開始替孫行事,與劉學詢協商,可是不久後李鴻章決定放棄分離主義念頭,奉朝廷之命回北京協調庚子條約,於7月17日趕赴上海[29]:97。孫主動求見法國駐越北大使哈爾蒙德(Jules Harmond),6月21日孫抵達西貢,攜帶哈爾蒙德大使給法屬印度支那總督韜美(Paul Dourmer)之信[29]:128。
1900年7月,孫文偕宮崎寅藏等離開香港赴日本,尋求起義後援;8月下旬,孫從日本秘密赴上海,旋返日本;9月,孫由日本抵達台灣,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20]:365。孫會見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謀求武器援助[53]:151。
1901年1月下旬,孫在橫濱為清政府刺殺之楊衢雲開追悼會;春,孫贊助留日廣東籍學生鄭貫一、馮自由等組織廣東獨立協會;6月,秦力山等在東京創辦《國民報》月刊,為中國留學生革命報刊先聲,孫捐助出版費1,000元[20]:365。
1902年,宮崎滔天出版孫自傳《三十三年落花夢》,1903年中文譯本問世[29]:141。孫在日本和章太炎談論時又曾涉及革命發難以及成功後建都地點,孫認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犂。視其規模遠近而已」,並說明:「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尚濱海之建都者,必遏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賓山(江蘇省),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外鑑諸鄰國,柏林無海,江戶則曰海堧爾;內海雖咸,亦猶大江也……江沔之在上游,其通達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雒。鐵道既佈,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候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7]:100。
1903年春,孫文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羅等地活動革命[20]:366。8月,為訓練遭日本軍事機構排除之中國學生[29]:142,孫在日本青山練兵場附近創辦革命軍事學校[20]:366。青山軍事學校運作不超過4個月,吸收約15名粵籍學員[29]:143。入學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20]:366
赴美聯合洪門[編輯]
1903年9月,孫文會見留日學生廖仲愷、何香凝和馬君武等,暢論革命救國道理和方法,並希望他們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孫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一文,刊於東京出版《江蘇》雜誌,批判日本政客稱「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國領土的謬論,強調「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20]:366。9月26日[29]:136,為「掃除保皇邪説」和「規復革命組織」,離開日本赴檀香山[20]:366。孫在希爐宣傳鼓動,駁斥保皇派反動謬論,重建革命組織,命名為「中華革命軍」[20]:366。為求工作方便,孫揚棄先前立場,加入三合會[29]:137。12月,孫由希爐返火奴魯魯,多次演説抨擊保皇派;孫又改組《檀香新報》為革命宣傳陣地,親撰《敬告同鄉書》等文,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20]:366。
1904年1月11日,孫文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54]:301-302。孫並接受「洪棍」(元帥)職務;孫在《檀山新報》發表《駁保皇派》一文,批判保皇派宣揚革命可招瓜分、中國當前只能實行君主立憲等[20]:366。為規避《排華法案》[55],孫預先取得偽造文件[29]:138。親友們做出孫在夏威夷出生的證詞[56][55]。3月4日,孫親到夏威夷司法巡迴處宣誓說自己是在夏威夷出生[註 3][54]:301-302。3月14日,孫憑著誓詞,拿到出生證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證人所提供的證據,顯示他是在紀元後1870年11月24日出生於夏威夷島。」[54]:303-304孫再據此領到夏威夷總督頒發之美國島居人民所持護照,然後才加入洪門;洪門為他「特別開台戲」,「由主盟員某大佬封總理為洪棍。洪門軍職,例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即元帥之別名也」[54]:304。3月31日,孫帶著地方堂口給舊金山三合會之介紹信,啟程前往美國[29]:137-138。
1904年4月6日[29]:138,孫文從檀香山抵達舊金山,為阻止孫文入境,保皇黨聞訊促請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轉告美國海關,指控孫所持乃假護照[54]:304。同日孫上岸後被美國官員扣留並審問,寫下《自述證言》[57][58]。1904年之《自述證言》原件現藏於位於加州舊金山的美國國家檔案局,目前僅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有複製件[57],中稱:自己於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59]。孫文以宣誓方式取得夏威夷出生紙[60]。
1904年4月,孫文被拘留在碼頭木屋,等候原船下一次到達舊金山時,撥回檀島;孫忽睹被禁鄉人中所閱《中西日報》有「伍盤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賣報西童帶往[54]:304。華裔報人伍盤照得悉孫乃洪門中人,即轉求舊金山致公堂幫助,該堂為全美各地洪門分堂之總部,總部大佬黃三德等人與伍盤照同訪致公堂顧問律師,由其向移民局聲明即向首都華盛頓上訴,並把致公堂某物業向保單公司具保500元,擔保孫外出候判[54]:304。最後孫文被批准入境[54]:304。孫改組《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20]:366。
1904年5月至9月,孫文為美洲致公堂重訂章程要義,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後孫文偕洪門首領黃三德赴美國各地,對會眾宣傳革命,實行注冊[20]:366。6月,孫文動身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29]:138。9月底,孫抵達紐約[29]:139。10月,孫在紐約報刊上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稱清帝國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20]:366。不過,當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在夏威夷有《檀山新報》,在舊金山有《大同日報》,最後在新加坡有《圖南日報》[29]:139-140。12月,孫抵布魯塞爾,同中國留比學生就革命方略等問題反覆討論,並建立革團體;孫旋赴倫敦[20]:366。
1905年春,孫文在倫敦會晤嚴復,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反對改革中國應從教育著手[20]:367。春至夏,孫自英國赴德國、法國,在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於柏林、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孫到布魯塞爾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闡明革命主張,對社會主義誠摯同情,稱今後將「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20]:367。
同盟會時期[編輯]
組建同盟會[編輯]
1905年7月30日,孫文邀約各省留學生及華僑70餘人,有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討論建立統一革命組織[20]:367。孫在日本極端民族主義黑龍會總部舉行大型會議,會中決議奉孫為領導[29]:145。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同盟會[20]:367。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20]:367。
1905年8月13日,孫文出席東京留學生舉行的歡迎大會並作長篇演説,號召摒棄保皇派反對革命之説,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20]:367。孫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46]:38。大會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學生雲集在大廳內,許多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簇擁在門外,聆聽孫首度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29]:145。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46]:38。
第三至第十次起義[編輯]
1905年9月,孫文委馮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門和廣州聯絡同志,接受會員;10月,孫文赴越南籌募經費,在西貢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12月,孫建立廣東募債總局,向南洋僑商募集革命經費[20]:367。10月,中國同盟會會員發動萍醴之役失敗[52]:258。
1906年2月,孫文自西貢抵達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20]:367。4月,孫出席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29]:163。3月至6月,孫先赴歐洲,旋經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20]:368。孫曾往馬賽、巴黎[61]:94。7月至9月,孫自吉隆坡抵達芙蓉,與當地華僑座談,揭露清政府假立憲;旋赴檳榔嶼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後又至新加坡、西貢、日本[20]:368。秋冬,孫與黃興、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8個文件,係備各地革命黨人起義時頒用;《軍政府宣言》是綱領文件,闡發中國同盟會政綱[20]:368。12月,孫在東京舉行《民報》周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主張制定「五權分立」憲法;孫分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前往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等,策應萍瀏醴起義[20]:368。
1907年2月,要做為同盟會象徵旗幟設計,孫文滿意青天白日旗,黃興則想要有中國古風、象徵平均地權政策的「井」字旗[29]:161。孫與黃興爭執,孫文稱:「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53]:157一個月後,日本當局受清政府施壓,決定驅逐孫離境;為表達善意,日方除發布驅逐令之外,還以外交辭令表達歉意,並饋贈孫大筆款項[29]:161。3月,孫從日本抵達越南,在河內設置領導廣東、廣西、雲南地區武裝起義總機關;孫又在河內、海防、南圻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並向旅越華僑募集起義經費[20]:368。孫謊報金額,章太炎與宋教仁譴責,認為孫被日本政府收買;章太炎撤掉掛在《民報》社的孫照片,要求孫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一職[53]:160。4月,孫派胡漢民赴香港策應潮、惠、欽、廉起義[20]:368。5月,孫派黃興、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趙聲部,爭取新軍反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敗;9月1日,孫命王和順於欽州王光山起義,防城起義爆發,因補給困難退入十萬大山,失敗;9月至10月,孫派中國同盟會會員赴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檳榔嶼、吉隆坡等地籌集革命經費[20]:368。10月,孫私自委託宮崎滔天在東京幫他做財務處理,洽商購買軍火,形式上把同盟會其他領袖排除在軍事機密外[29]:162。12月2日廣西鎮南關之役,孫偕黃興等親赴陣地參戰[20]:368。
1908年3月,孫文離開河內,經西貢赴新加坡籌款;3月27日,孫指示黃興在欽州馬篤山再次發難,個多月終因彈盡失敗;4月,孫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年底分會遍及緬甸各埠;4月30日雲南河口之役,孫電令黃興督師,堅持20餘天;秋,孫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9月至10月,孫在新加坡《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批判保皇黨[20]:369。陶成章在1912年被陳其美命令部下蔣介石暗殺[62]。
1911年1月,孫文委派黃興籌備廣州起義,統籌部下設8課[20]:370。4月8日,溫生才暗殺廣州副都統孚琦[29]:202。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22]:66。是役戰死者102人[63]。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20]:371。
武昌起義[編輯]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29]:218。經過一夜血戰,終於在第二天早晨攻佔總督衙門,革命軍於是佔領武昌[64]:103。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布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65]:255-256[20]:88-89
辛亥革命發生之際孫文正在美國演說募款,美國時間10月9日下榻猶他州小鎮奧格登的Hotel Marion[66]。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譯典華)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並存有孫文當時的入住記錄[67]。
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布脫離中央[29]:220。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軍隊多為袁世凱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68]:1。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69]。
建立民國[編輯]
輾轉海外籌款[編輯]
1909年1月,孫文在南洋各埠籌款;5月至10月,由於活動困難,孫赴歐洲宣傳籌款[20]:369。10月,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孫籌劃廣州起義;10月下旬,孫文致函同盟會會員王子匡等,解釋陶成章、章太炎之攻擊,指其危及「革命前途」[20]:369。11月,章炳麟猛烈反擊偽《民報》,呼籲海外華人不要捐資給孫;陶成章譴責乾綱獨斷,再度要求同盟會開除孫[29]:163。11月至12月,孫自英國抵美國,向紐約、波士頓等地華僑籌款[20]:369。同年,美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以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全力投入中國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與彼政府有友好關係」為由,取締孫的美籍身份[70]。
1910年1月至2月,孫文由紐約經芝加哥抵達舊金山,建立10多個同盟會分會[20]:369。3月,孫建立「美洲舊金山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建議改組《美洲少年》周刊為《少年中國晨報》作機關報[20]:369-370。同月,孫抵達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22]:56。6月,孫秘密赴日本,會晤黃興、趙聲等;7月,孫抵達新加坡;8月至10月,孫在檳榔嶼指導整頓南洋同盟會組織,準備起義;11月13日,孫在檳榔嶼主持秘密會議,「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11月中下旬,孫派趙聲往香港聯絡廣州新軍;12月,孫再赴歐美籌款[20]:370。
1911年1月至2月,孫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和維多利亞等地籌款[20]:370,其中,他在維多利亞致公總堂成功籌得一萬加幣左右。3月中旬,孫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20]:370。5月3日,孫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22]:67。6月,孫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20]:371。7月,孫到美國委陌林埠[22]:68。武昌起義時,孫在美國募款而不在中國[註 4]。10月12日,孫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20]:371。10月20日,孫經聖路易、芝加哥抵達紐約,擬由黃興統率湖北革命軍,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策劃廣東反正;又向美國朝野介紹中國革命宗旨,希望得到同情支持[20]:371。10月下旬,孫抵達倫敦,經美國人咸馬里介紹,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商討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貸款給革命政府,不獲結果[20]:371。11月10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消息後,孫抵倫敦開展外交活動[22]:70。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22]:57,至11月20日離開[22]:58。孫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22]:70。11月中旬,孫抵達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長畢恭和議員[20]:371。11月23日,孫會晤東方滙理銀行總裁西門(Stabislas Simon)[29]:224。11月下旬,孫由法國乘船回中國,行前電集會上海討論中央政府組成之各省代表,稱「但求早鞏固國基」,可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任總統,「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20]:371。
臨時大總統[編輯]
1912年元旦,上海街頭懸掛五色旗
1911年12月14日,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分別代表17個省份[29]:220。12月21日,孫過香港,晤胡漢民、廖仲愷,拒絕留在廣東,堅持赴上海、南京,因「滬寧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無政府」[20]:371。12月25日,孫抵達上海,黃興等歡迎,答中外記者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張總統制,認為處此「非常時代」,不願「居於神聖贅瘤」,無所作為,「以誤革命之大計」[20]:371。孫與《大陸報》主筆談話稱:「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16]:667孫向英國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16]:647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22]:73。南北和談進行之際,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孫被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代表選舉為首任臨時大總統[20]:371-372,以16票當選[61]:96。12月30日,孫在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中國同盟會暫行章程,宣言革命黨人「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當成「堅固不破之群」,駁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稱革命黨人「必完全貫徹此三大主義而無遺」;孫決定赴南京就職,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之流言[20]:372。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文由上海抵達南京[20]:372,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任[22]:72。
![]()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孫文《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言》規定臨時政府:「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對內「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對外消除「辱國之舉措」、「排外之心理」,主張「和平主義」[20]:372。
南京臨時政府定用五色旗為國旗[73]:1。1912年1月2日,孫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並以1月1日為民國建元之始;1月3日,孫公布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閣,各省代表會改組臨時參議院;1月4日,孫電令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廢」;1月7日,孫《告友邦書》,稱民國承認「革命軍興」前清與各國之條約、借貸和權利[20]:372。孫不願延長內戰,雙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孫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絕對贊同共和;三、孫自清帝退位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後,當宣誓遵守《臨時約法》,袁必「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20]:372,袁乃嗾使段祺瑞等電清廷實行共和[73]:1-2。1月22日,孫電伍廷芳,令將議和辦法轉告袁[20]:372。
孫文最終選擇妥協[30]:213。曾訪問過孫之記者提到「他真誠、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靜、沉穩的舉止」[29]:230。2月12日,清廷下詔宣統帝遜位,詔書文本由南京方面草擬,再傳給袁[29]:234。2月13日,孫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薦袁代任;臨時參議院即按議和條件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0]:372。2月15日,孫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22]:88。
臨時約法[編輯]
1912年,孫文強調必須在「效力與憲法等同」的文件中首先寫進「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條文,「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20]:102。《臨時約法》確定人民的權利義務及臨時政府參議院的組織與職權,並規定《約法》施行後10個月內成立國會[73]:1。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分享,且閣員須由國會通過任命[29]:237。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74]:4。3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陸續發布社會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戶、惰民、丐民、義民、剃髮者及優、倡、隸、卒等,一律「平等」;禁絕販賣華工;賑濟災民;嚴禁官吏違法;鼓勵華僑投資;保護工商業;改革教育[20]:372-373。三個月中,南京臨時政府共頒布30餘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業[20]:373。3月3日,中國同盟會本部於南京召開會員大會,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制訂9條政綱,舉孫為總理[20]:373。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25日袁任命的內閣總理唐紹儀抵南京組織新內閣[22]:86。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強調「主權屬於國民全體」[20]:373。參議院為防袁野心,特設「責任內閣制」,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設國務會議以行使職權,但袁不能容,唐紹儀被迫辭職,以陸徵祥代之[73]:3。3月29日,孫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22]:82。1914年5月,臨時約法遭罷廢,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權約束,並無限期延長總統任期[29]:273。
4月1日,孫文在南京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並把總統寶座讓給袁[16]:649。同日中國同盟會會員舉行餞別會,孫重申必須進行社會革命,「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20]:373。孫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74]:5,離開南京,前赴上海[20]:373。4月9日,孫應鄂軍都督黎元洪邀請抵武漢[22]:85。孫在其廣東之行中說:「吾國乃社會主義之民國,欲行社會主義。吾等皆是真誠的社會主義領袖。」[29]:2445月15日,孫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致祭文[20]:373。5月27日,孫抵達翠亨村[22]:81,與夫人和大哥團聚[30]:227-228,3天後返廣州[20]:373。6月,唐紹儀內閣垮台[29]:243。
8月,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推舉孫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74]:14。孫擔任總理,黃興為協理[29]:241。袁世凱邀請南方領袖到北京與他會晤,孫於8月24日抵達首都[29]:243。孫居留北京月餘,與袁談話13次[20]:373。8月25日,國民黨在北京成立大會,舉孫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演説《解決民生問題》[20]:373。9月3日,孫在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講「五族共和」的意義[20]:373。9月25日,孫、袁公布聯合聲明,提出建立中央集權之政府,去軍事化,開放外國資本,促成政黨和解,穩定政局[29]:243。
![]()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9月10日,袁「特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75]。袁任命孫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3萬元[29]:250。孫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設總部於上海[76],希望利用開放外資,盡快完成建設中國鐵路,自認為有相當詳細之規劃[77]:257-258、800、816、825-826[78][79]:137-151。同月,孫視察北寧鐵路、津浦鐵路北段和膠濟鐵路及陽泉煤、鐵礦,多次談話修建鐵路[20]:373。10月,孫委託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橫加阻撓,不予批准[80]:416-419。10月10日,孫為英文《大陸報》撰文:「實業主義之行於吾國必矣」[20]:373。10月14日,孫宣告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孫在中國社會黨本部演説3天,評論社會主義學説及派別,理解和同情社會主義[20]:373-374。12月上旬,孫通電呼籲政府和國民反對沙俄強迫外蒙簽訂《俄蒙協約》和《商務專條》[20]:374。
討袁[編輯]
1913年2月11日,孫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22]:93。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孫訪問長崎、門司、下關、神戶、東京等,參觀工廠和學校,闡明中日「互為提攜」,與三井物產董事山本條太郎等籌設「中國實業公司」[20]:374。2月至6月,袁世凱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74]:6。3月4日晚,孫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22]:98。3月11日,孫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22]:91。3月14日,孫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22]:94。
二次革命[編輯]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16]:666,兩天後重傷不治[74]:14。3月22日,孫文在長崎獲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消息;3月23日,孫文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22]:99。3月25日孫抵達上海,極力主張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並以武力對抗袁[29]:255。
3月27日,孫文在黃興寓所商討對策時,主張「聯日」、「速戰」,願親任其事,大部與會者希望「法律解決」;6月中下旬,孫由上海赴廣東,經澳門到香港,促陳炯明「四省獨立,廣東同時宣布」[20]:374。袁罷免反對善後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引發二次革命[68]:3,終因勢單力薄,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74]:6。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首發「二次革命」,孫稱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召各方促袁辭職[20]:374。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黃興7月15日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3]:5。7月22日,孫宣言督促袁辭職[20]:圖第28頁。8月2日,孫乘船離開上海;8月3日抵福州馬尾,知廣東無望,遂前往日本[20]:374。反袁失敗後,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喬裝化名逃亡,經台灣基隆乘坐日本貨船「信濃丸」號,8月8日到達日本門司區,於9日抵神戶上岸,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81][註 5][82]。9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亂[29]:259。9月15日,袁通緝孫、黃興等[20]:374。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孫及二次革命首要[83]。11月4日,國民黨被解散[84]。12月,孫致函鄧澤如等,稱不因「二次革命」失敗而「灰心」、「縮步」[20]:375。
組建中華革命黨[編輯]
中華革命黨於1913年底開始籌建[29]:274。
1914年1月,孫文派陳其美赴大連,聯絡中國東北;5月10日,孫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20]:375。7月8日,中華革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300餘人[20]:107。孫就任總理,並公布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20]:375。入黨者必須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29]:274孫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29]:276。
1915年3月14日,孫文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29]:282。11月15日,孫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20]:376。袁著「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73]:6。
1916年4月9日,孫文、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集會(又稱「帝制取銷一笑會」)[22]:108。4月27日,孫為討袁大計,離日返國[22]:111。5月,孫函黃興,稱「中國問題實為新舊之爭。換言之,則為民黨與官僚派之爭」;主張加強團結及武裝[20]:377。3日,孫抵達上海[85]。5月9日,孫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徒以去袁為畢事」[86]。6月6日,袁逝世[22]:112。孫下令「解散」中華革命軍,決定停止中華革命黨一切活動,「解散黨人」,「取消本黨名義」[20]:113。7月17日,孫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與各界人士研討袁死後之形勢和建設方針[22]:112。10月31日,黃興逝世;11月24日,孫與前來弔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園[22]:120。
護法[編輯]
第一次護法運動[編輯]
段祺瑞違反臨時約法,通過對德宣戰案,舉借日債,企圖擴張勢力;孫文以段違背憲法,乃自上海赴廣東,倡導護法,各省亦多響應[73]:7-8。1917年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22]:121。同日,孫取得海軍支持後由上海乘艦南上,朱執信、廖仲愷、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20]:113。7月10日,孫抵達汕頭,在歡迎會上稱「要除盡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現」[20]:378。孫即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軍政府[74]:11。7月17日,孫抵達廣州[22]:121。7月21日,海軍總司令指揮麾下15艘軍艦駛離上海,開赴廣州,當時廣州已聚集130位國會代表,約占總數三分之一[29]:290。7月29日,《中華新報》刊登孫稱:「假共和之禍猶甚於真復辟」,因為「帝制實不能與共和競爭」[20]:114。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20]:378。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22]:122。9月2日,陸榮廷即通電國會議員和廣州士紳、商人,稱:「既然總統仍在位,則毋須另立政府。大元帥這令人難解的名稱尤其有問題。我們是簡樸之人,對權力沒有任何野心,只想盡本分,而且我們不會走錯誤的一步。因此我們不願意配合當前動作。」[29]:2939月10日,孫正式就任[22]:122。9月13日,廣州軍政府對德宣戰[29]:291。財政方面,自軍政府部長到辦事員,每人月支零用費20元;孫委託廖仲愷經營,僑胞百餘萬元捐款起支撐[20]:114。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87]:7。10月上旬,護法戰爭開始衡山、寶慶戰鬥;10月12日《中華新報》刊出孫發布討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陽托共和,陰行帝制」,成為「共和之蟊賊,人民之大蠹」,號召全國「討滅偽政府,還我約法,還我國會,還我人民主權」[20]:114。11月18日,孫通電反對南北調和,堅持「恢復約法及舊國會」[20]:379。
由於南方軍閥本無誠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74]:11。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74]:11。軍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領導南方與西南各省[29]:294。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改組大綱修訂案》,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為政務總裁;不久,岑春煊被推舉為主席總裁[20]:115。5月4日《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通過後,孫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20]:116。6月1日,孫由汕頭經台北前赴日本[20]:380。
1917年5月下旬,孫文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20]:116。孫抵達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故居)[22]:141。孫集中精力從著述,力求「以主義普及國民」[20]:116。作為秘書,宋慶齡還負責協助起草電函稿件,翻譯英文,並加緊學習德文、俄文,準備聯繫蘇聯方面[30]:303。1919年8月,孫堅決辭去總裁職:「決不與之共飾護法之名,同當誤國之罪。」[20]:116
成立中國國民黨[編輯]
1919年8月7日,孫致電廣州非常國會,正式辭去政務總裁職[20]:381。10月10日[29]:297,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87]:8[88],加上「中國」兩字以與1912年的國民黨區分[20]:117。總部有總務部、黨務部、財政部,孫文以居正、謝持、廖仲愷為主任[20]:117。
1920年6月29日,孫文致函日本陸相田中義一,譴責日本侵華政策,指日本政府「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為事」[20]:382。陳炯明在桂軍三路進迫下出師討桂,粵軍於10月攻克廣州[20]:117。陳炯明奉孫之命率領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重建廣東根據地[74]:33。秋,孫試圖與湖南自治派的趙恆惕談判結盟,並透過湖南,爭取和四川、雲南結盟[29]:314。11月9日頒布的中國國民黨總章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實施三民主義、創立五權憲法為目的[29]:297。11月10日,孫委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20]:383。11月28日,孫設法返回廣州[29]:312。12月30日,孫批復林支宇函,「聯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縣自治為立國基礎」[20]:383。
第二次護法運動[編輯]
1921年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文為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74]:33。孫文設法號召舊國會225名議員,於4月7日在廣州集會,推選總統[29]:312。4月,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20]:118。5月5日[20]:118,孫文宣佈就職,實際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炯明[74]:33。民國政府成立[20]:384。7月,孫下令討伐廣西,兩個月克南寧、桂林、龍州[20]:118。10月,廣州非常國會批准孫北伐計劃[29]:314。10月中旬,孫巡廣西,3萬人準備北伐,組織大本營[20]:118。
1922年2月,孫下動員令,各軍出師北伐[20]:118。4月18日,孫派廖忡愷晤陳炯明,勸其晤商北伐;陳炯明拒不前往,電辭本兼各職[20]:386。4月21日,孫下令免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專任陸軍部長;晚,陳炯明退惠州[20]:386。5月6日,孫赴韶關督師,旋大本營總攻擊令,北伐軍三路進江西[20]:386。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直系軍閥勾結[20]:118。6月1日,孫文返回廣州[20]:119。6月16日,葉舉炮打孫寓所[29]:318。陳炯明兵變,宋慶齡不願與孫同行,認為「目標太大,容易被叛軍發現」,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對孫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我請求你先走吧!」[16]:611-612陳炯明事變,突然炮擊總統府,孫文只有警衛部隊500人,配輕武器;陳炯明部約3萬人,備重炮[20]:119。由於炮火密集,士兵衛士多人倒斃,經其他人苦勸,孫才回到艦艇艙內[30]:300-301。英國只肯派一艘炮艇供孫調遣,孫因而得以在8月9日離開珠江,安抵香港,再轉往上海[29]:319。8月離開廣州往上海[74]:33。9月至12月,孫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問題[22]:148。孫和吳佩孚談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孫同時與張作霖秘密交涉,從張作霖得到若干經費[29]:320。
北伐[編輯]
聯俄容共[編輯]
1922年8月,蘇聯政府秘密通過馬林聯繫孫文[74]:33;馬林和李大釗多次會晤孫,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74]:29。
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29]:325,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會談,到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標誌確立孫「聯俄」政策,主要內容有: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大業;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仍維持現狀;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74]:33。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29]:340。孫召開全代會,在1月20日上午的開幕演說上,他強調必須改組黨,目標將黨變成革命、建國工具[29]:343。甚至孫科因為發表反蘇反共言論,不支持改組,被孫親自從第一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名單中劃掉名字[30]:333-334。大會主席團由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5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74]:30[29]:347。1月27日到4月26日,孫講民族主義六講、民權主義六講;8月3日起講民生主義四講[52]:265。8月3日,孫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的重要角色[29]:350。同年秋,農民協會和地方民團衝突,變成激戰[29]:354。孫認為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毫無衝突,民生主義已包括共產主義在內[74]:34。1925年2月,鮑羅廷決定派廣州政府軍增援農民協會對抗地方民團[29]:354。
![]()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我們今日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我們主張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種毫不合時用的劇烈辦法,再等到實業發達以求適用;是要用一種思患預防的辦法來阻止私人的大資本,防備將來社會貧富不均的大毛病。
重整北伐[編輯]
孫文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中正(蔣介石)合影
1922年底,孫文策動駐廣西的滇軍、桂軍及駐西江之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74]:33。1923年1月16日,擁護孫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和倒戈粵軍合組西路討賊軍擊敗陳部,陳退守東江[89]。2月21日,孫文抵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稱「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作工夫」[20]:389。3月2日,孫文以大元帥名義,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22]:165。當時陳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成相持之局[74]:33。4月20日,孫文督師北伐討賊,與參謀長蔣中正(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22]:168。11月19日,孫文親自指揮各軍抵禦四路反撲之陳部,守衛廣州[20]:390。
1924年6月16日,孫文在鮑羅廷和黨內領導人陪同下,主持開學典禮[29]:360。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74]:34。
1924年8月3日,孫文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和鮑羅廷對話後一星期,孫文再次演講民生主義,推翻先前批評,再次主張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29]:350。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20]:153。孫試圖重新發動北伐,成為統一戰線的絆腳石、革命動員一致行動的異聲[29]:347。9月4日,孫文召開北伐籌備會議,以胡漢民為代帥兼廣東省長[20]:153-154。9月12日,孫移大本營至韶關,親自督師[20]:154。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因與皖系、奉系訂立反直聯盟,所以決定討直[20]:153。同日,廖仲愷辭去軍需總監、財政部長和財政廳長[20]:155。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批評、抗議,孫科辭去廣州市長,廖仲愷放棄廣東省省長,蔣介石也拒絕讓黃埔師生參加北伐,只派一連兵到韶關保衛孫[29]:364。
北上與逝世[編輯]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29]:413,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玉祥部和胡景翼、孫岳部組成國民軍[74]:43。10月30日,孫因而捨棄在韶關建立之總部,返回廣州[29]:413。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74]:43。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9]:2936。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74]:43。11月17日,孫抵達上海[22]:191。孫稱:「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20]:162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22]:195。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的頭山滿長談[22]:194。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22]:217,孫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20]:163。孫在《入京宣言》中稱: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各國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國之責,刻不容緩」[20]:163。
1925年1月,孫文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22]:218。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74]:43。孫扶病入北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74]:35。3月11日,孫在總理遺囑上簽名[52]:251。3月12日9時30分[22]:218,孫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52]:252,在北京逝世[9]:2936。
1929年6月1日,孫文的靈柩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22]:218。
思想與信仰[編輯]
三民主義 |
---|
![]() |
![]() |
「三民主義」由三部分構成:民族主義(即中國國族主義-中華民族,以期中國獨立於外國勢力的支配)、民生主義及民權主義[90][91][92]。
在哲學上,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9]:2936。
家庭[編輯]
- 父:孫達成
- 母:楊太君(不能稱孫夫人,華夏傳統上夫人冠父姓,而非夫姓,因此尊稱為楊太夫人及楊夫人)
- 兄:孫眉
- 妻:
家族世系圖[編輯]
孫中山家族
| |||||||||||||||||||||||||||||||||||||||||||||||||||||||||||||||||||||||||||||||||||||||||||||||||||||||||||||||||||||||||||||||||||||||||||||||||||||||||||||||||||||||||||||||||||||||||||||||||||||||||||||||||||||||||||||||||||||||||||||||||||||||||||||||||||||||||||||||||||||||||||||||||||||||||||||||||||||||||||||||||||||||||||||||||||||||||||||||||||||||||||||||||||||||||||||||||||||||||||||||||||||||||||||||||||||||||||||||||||||||||||||||||||||||||||||||||||||||||||||||||||||||||||||||||||||||||||||||||||||||||||||||||||||||||||||||||||||||||||||||||||||||||||||||||||||||||||||||||||||||||||||||||||||||||||||||||||||||||||||||||||||||||||||||||||||||||||||||||||||||||||||||||||||||||||||||||||||||||||||||||||||||||||||||||||||||||||||||||||||||||||||||||||||||||||||||||||||||||||||||||||||||||||||||||||||||||||||||||||||||||||||||||||||||||||||||||||||||||||||||||||||||||||||||||||||||||||||||||||||||||||||||||||||||||||||||||||||||||||||||||||||||||||||||||||||||||||||||||||||||
---|---|---|---|---|---|---|---|---|---|---|---|---|---|---|---|---|---|---|---|---|---|---|---|---|---|---|---|---|---|---|---|---|---|---|---|---|---|---|---|---|---|---|---|---|---|---|---|---|---|---|---|---|---|---|---|---|---|---|---|---|---|---|---|---|---|---|---|---|---|---|---|---|---|---|---|---|---|---|---|---|---|---|---|---|---|---|---|---|---|---|---|---|---|---|---|---|---|---|---|---|---|---|---|---|---|---|---|---|---|---|---|---|---|---|---|---|---|---|---|---|---|---|---|---|---|---|---|---|---|---|---|---|---|---|---|---|---|---|---|---|---|---|---|---|---|---|---|---|---|---|---|---|---|---|---|---|---|---|---|---|---|---|---|---|---|---|---|---|---|---|---|---|---|---|---|---|---|---|---|---|---|---|---|---|---|---|---|---|---|---|---|---|---|---|---|---|---|---|---|---|---|---|---|---|---|---|---|---|---|---|---|---|---|---|---|---|---|---|---|---|---|---|---|---|---|---|---|---|---|---|---|---|---|---|---|---|---|---|---|---|---|---|---|---|---|---|---|---|---|---|---|---|---|---|---|---|---|---|---|---|---|---|---|---|---|---|---|---|---|---|---|---|---|---|---|---|---|---|---|---|---|---|---|---|---|---|---|---|---|---|---|---|---|---|---|---|---|---|---|---|---|---|---|---|---|---|---|---|---|---|---|---|---|---|---|---|---|---|---|---|---|---|---|---|---|---|---|---|---|---|---|---|---|---|---|---|---|---|---|---|---|---|---|---|---|---|---|---|---|---|---|---|---|---|---|---|---|---|---|---|---|---|---|---|---|---|---|---|---|---|---|---|---|---|---|---|---|---|---|---|---|---|---|---|---|---|---|---|---|---|---|---|---|---|---|---|---|---|---|---|---|---|---|---|---|---|---|---|---|---|---|---|---|---|---|---|---|---|---|---|---|---|---|---|---|---|---|---|---|---|---|---|---|---|---|---|---|---|---|---|---|---|---|---|---|---|---|---|---|---|---|---|---|---|---|---|---|---|---|---|---|---|---|---|---|---|---|---|---|---|---|---|---|---|---|---|---|---|---|---|---|---|---|---|---|---|---|---|---|---|---|---|---|---|---|---|---|---|---|---|---|---|---|---|---|---|---|---|---|---|---|---|---|---|---|---|---|---|---|---|---|---|---|---|---|---|---|---|---|---|---|---|---|---|---|---|---|---|---|---|---|---|---|---|---|---|---|---|---|---|---|---|---|---|---|---|---|---|---|---|---|---|---|---|---|---|---|---|---|---|---|---|---|---|---|---|---|---|---|---|---|---|---|---|---|---|---|---|---|---|---|---|---|---|---|---|---|---|---|---|---|---|---|---|---|---|---|---|---|---|---|---|---|---|---|---|---|---|---|---|---|---|---|---|---|---|---|---|---|---|---|---|---|---|---|---|---|---|---|---|---|---|---|---|---|---|---|---|---|---|---|---|---|---|---|---|---|---|---|---|---|---|---|---|---|---|---|---|---|---|---|---|---|---|---|---|---|---|---|---|---|---|---|---|---|---|---|---|---|---|---|---|---|---|---|---|---|---|---|---|---|---|---|---|---|---|---|---|---|---|---|---|---|---|---|---|---|---|---|---|---|---|---|---|---|---|---|---|---|---|---|---|---|---|---|---|---|---|---|---|---|---|---|---|---|---|---|---|---|---|---|---|---|---|---|---|---|---|---|---|---|---|---|---|---|---|---|---|---|---|---|---|---|---|---|---|---|---|---|---|---|---|---|---|---|---|---|---|---|---|---|---|---|---|---|---|---|---|---|---|---|---|---|---|---|---|---|---|---|---|---|---|---|---|---|---|---|---|---|---|---|---|---|---|---|---|---|---|---|---|---|---|---|---|---|---|---|---|---|---|---|---|---|---|---|---|---|---|---|---|---|---|---|---|---|---|---|---|---|---|---|---|---|---|---|---|---|---|---|---|---|---|---|---|---|---|---|---|---|---|---|---|---|---|---|---|---|---|---|---|---|---|---|---|---|---|---|---|---|---|---|---|---|---|---|---|---|---|---|---|---|---|---|---|---|---|---|---|---|---|---|---|---|---|---|---|---|---|---|---|---|---|---|---|---|---|---|---|---|---|---|---|---|---|---|---|---|---|---|---|---|---|---|---|---|---|---|---|---|---|---|---|---|---|---|---|---|---|---|---|---|---|---|---|---|---|---|---|---|---|---|---|---|---|---|---|---|---|---|---|---|---|---|---|---|---|---|---|---|
|
紀念[編輯]

評價[編輯]
著作[編輯]
書籍:《三民主義》(1924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大綱》、《建國方略》、《民權初步》(1917年)、《孫文學說》(1919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22]:140。遺著編有《孫中山選集》、《孫中山全集》等[9]:2936。
1917年2月21日,孫文寫成《社會建設》(又名《民權初步》),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書中述及會議細則,「教吾國人行民權之第一步」[20]:377-378。
1919年,《實業計劃》首次發表,兩年後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單行本,孫在本書中繪制一幅中國近代化的藍圖:修築十萬英里鐵路、百萬英里公路;整治長江、黃河、珠江等;開鑿運河;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和十五個漁業港;開發煤、鐵、石油;建鋼鐵、水泥、工具機、造船等工廠及食品、紡織、建築等企業;改良農業、營造森林和移民墾邊……孫非常理解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實業化意義重大,主張與強調引進近代西方產業,「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20]:19。
論文:〈中國法制改革〉(1897年)[98]、〈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1912年)、〈三民主義〉(1919年文言論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國問題真解決〉、〈支那保全割和論〉、〈中國第二步〉、〈農功〉、〈我的回憶〉、〈自傳〉、〈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國之現狀與未來〉、〈駁保皇報〉、〈民報發刊詞〉、〈論據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平實開口便錯〉、〈對外宣言搞〉、〈錢幣革命〉、〈平白的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內政方針〉、〈發揚民治說帖〉(1923年)。
其他:《倫敦蒙難記》(1912年2月)、《赤十字會急救第一法》(譯著)
文集
- 《孫中山全集》1930年上海三民公司出版
- 《孫中山全集》1938年
- 《孫中山選集》上下卷1956年人民出版社
- 《孫中山文集》上下卷1997年團結出版社
- 《孫中山全集》共十一卷1981年中華書局
- 《孫中山全集續編》共五卷2017年中華書局
- 《護法時期孫中山軼文集》2011年海洋出版社
相關影視作品[編輯]
電影[編輯]
- 《秋瑾》1984(石維堅)
- 《孫中山》1986(劉文治)
- 《國父孫中山與開國英雄》(又名:國父傳)1986(林偉生)
- 《非常大總統》1986(孫道臨)
-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張鐵林)
- 《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1993[註 6]
- 《孫文少年行》1995(佘善波、翦樾)
- 《宋家皇朝》1997(趙文瑄)
- 《夜·明》(原名:檳城黃花)(馬來西亞)2007(趙文瑄)
- 《十月圍城》2009(張涵予)
- 《建黨偉業》2011(馬少驊)
- 《辛亥革命》(原名:1911)2011(趙文瑄)
- 《第一大總統》(原名:國父孫中山)2011(邱心志)
- 《1921》2021(馮紹峰)
- 《革命者》2021(馬少驊)
電視劇[編輯]
- 《清宮殘夢》1975(孫必勝[註 7])
- 《孫中山與宋慶齡》1986(孫濱)
- 《孫中山羊城蒙難記》1986(石維堅)
- 《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1991(章傑)
- 《台灣廖添丁》1999(艾偉)
- 《日出東方》2001(盧奇)
- 《孫中山》(又名:國父的革命與愛情)2001(趙文瑄)
- 《平民大總統》2001(馬少驊)
- 《走向共和》2003(馬少驊)
- 《武昌首義》2006(盧奇)
- 《國母宋慶齡》2010(石維堅)
- 《開天闢地》2011(盧奇)
- 《辛亥革命》2011(馬少驊)
- 《毛澤東》2013(謝君豪)
- 《十月圍城》2014(程泓)
- 《星月傳奇》(新加坡)2015(陳傳之)
- 《孫中山》2016(韓夫一)
- 《熱血軍旗》(又名:建軍大業)2017(馬少驊)
- 《衝上青天》(日本)2021(東浩)
- 《中流擊水》2021(馬少驊)
- 《光榮與夢想》2021(馬少驊)
紀錄片[編輯]
電影類[編輯]
- 《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年,90分鐘,民新影片公司。[99]
- 《勳業千秋》(又名:建國史之一頁),1941年,34分鐘(缺本),民新影片公司。[100]
- 《偉大的孫中山》,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紀念偉大的孫中山》,1956年,20分鐘,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影片記錄了全國各地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的活動。
- 《在孫中山故鄉》,1985年,珠江電影製片廠。
-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98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2015年,50分鐘,台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孫中山紀念館聯合攝製。[101]
- 《摯愛一生——孫中山與宋慶齡》,2017年,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
電視類[編輯]
- 《孫中山奉安大典》,1989年,2集,南京廣播電視台。
- 《孫中山》,2001年,6集,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北京大學聯合攝製。
- 《支持孫文的日本人——梅屋莊吉與辛亥革命》(日本),2010年,1集,日本廣播協會。
- 《孫中山與辛亥人物》,2011年,10集,香港鳳凰衛視。
- 《孫中山與澳門》,2011,2集,澳門基金會、中國中央電視台、北京三多堂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天下為公——孫中山1911》,2011年,6集,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聯合攝製。
- 《孫中山的最後日子》,2013年,2集,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攝製。
- 《檔案2016——孫中山與宋慶齡的不朽愛情》,2016年,1集,北京廣播電視台。
- 《上海紀實檔案——奉安大典背後》,2016年,2集,上海廣播電視台。
- 《孫中山的葬禮》,2016年,3集,中國中央電視台、北京四季芬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鳳凰大視野——尋找孫中山》,2016年,5集,香港鳳凰衛視。
- 《孫中山先生》,2016年,3集,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新影集團聯合攝製。
- 《孫中山與南京》,2016年,3集,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 《精誠篤愛—孫中山與宋慶齡》,2016年,3集,中國中央電視台。
- 《中山台灣情》,2016年,2集,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中國台灣網聯合攝製。
- 《尋夢——國外華僑華人與孫中山》,2016年,5集,中國新聞社、廣東廣播電視台聯合攝製。
- 《孫中山在北京的足跡》,2017,1集,北京京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會聯合攝製。
- 《伊文思看中國》,2021年,4集,中國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真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第1集《四萬萬人民》的後半段,用3分多鐘的篇幅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及中山紀念中學的往事。
- 《一張圖,興國夢》,2021年,2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孫中山紀念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攝製。
- 《中國》(第二季),2022年,10集,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攝製;第10集《革命》主講孫中山先生的生平。
歌劇[編輯]
- 《中山逸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歌劇院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委約製作的原創大型三幕歌劇,由黃若作曲、莊梅岩編劇、陳薪伊導演,於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期間於北京作世界首演,中樂團版本則於同年10月13日至10月16日於香港作首演[102]。
音樂劇[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總理遺囑
- 中華民國金幣券
- 十次革命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國民革命
- 聯俄容共、黨治、訓政、憲政
- 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歌、中山裝
- 孫中山紀念: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史蹟徑
- 對孫中山的評價
- 2014年台南市孫中山銅像破壞事件
注釋[編輯]
- ^ 孫中山生日採用公定日期與公認說[6],為其逝世後,廣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向時居葡屬澳門的盧慕貞求證生辰,盧氏據訂婚時交換之八字查出孫文生於同治五年農曆十月初六(公曆1866年11月12日)寅時[7]:18。然而孫文在1897年11月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翟理斯之請所著自述,則自稱生於1866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與訂婚八字相差10天。學者黃季陸推測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筆誤[8]。
- ^ 關於孫中山家族,曾一度被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其家族為客家人,但廣東中山大學邱捷、林家有教授曾於1992年,與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對翠亨村周邊做過調查訪問,發現周圍凡二十四村,除翠亨村及逕仔路村為廣府村外,其餘東、西、南面的竹頭園、長沙埔、平頂、楊賀、蘭溪、三家村、攸福隆、新村、金竹山、後門坑、書房坳、練屋、張琶企、田心、龍田、大象埔、峨嵋、白石崗、黃猄頭、張落坑、木子埔、劍首、劉屋排等村皆為客家村,形成三面包夾態勢的香山本地白話(中山粵語)方言島,更了解到翠亨村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操本地白話(中山粵語)的村落,孫中山家族為客家人一說實為訛傳[10]。
- ^ 「本人孫逸仙,先經宣誓後,茲作證稱:憑我所知和所信,我乃於一八七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柯湖島衣華(Ewa)鎮之位問奴(Waimanu)地方誕生。我是一名醫生,現在茂宜(Maui)島的姑刺(Kula)地方行醫,我家居住在姑刺。我父親孫達成於一八七四年前往中國,約八年後在那裡逝世。本人作此誓詞,旨在證明我的身份;並提供我出生於夏威夷的進一步證據,所附照片為本人最近肖像。孫逸仙(簽名)以上證詞於一九零四年三月九日我在場時簽字和宣誓。夏威夷疆省第一司法巡迴處公證人凱特·蓋利(簽名)(加蓋公章)」
- ^ 據唐德剛表示:據某私人記述,武昌起義成功後,當時接到電報的孫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企檯」端盤子[71]。事實上,武昌起義時,孫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Ogden,並用飯店信箋寫信給友人談募款之事。而他與革命黨人舊金山致公總堂的黃雲蘇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時間10月11日)才到丹佛,並下榻知名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現在仍保留孫當時的入住簽名簿,並展示在會議室與飯店Facebook專頁中。入住飯店後,孫才收到武昌起義的電報[72]。
- ^ 孫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原件內曾提出以二十一條相匹敵之條件,以換取聯日、討袁。該函件由日本學者松末英紀教授從日本戰前檔案中影印,並在1986年於孫中山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中發表。
- ^ 本片以孫中山推動二次革命期間為背景,主要角色與劇情皆為虛構;改編自惡搞漫畫《鐵拳無敵孫中山》。
- ^ 孫文長兄孫眉曾孫。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 國民黨歷屆全代會-第二次全代會. [2019-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 ^ 孫文. 中華革命黨誓約.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 ^ 台媒揭秘:孙中山为何失掉美国国籍?. 環球網. [202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 ^ 1921年起孫先後領導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均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 ^ 黃三德 《洪門革命史》
- ^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 勞工部法令查詢系統.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吳相湘. 《孫逸仙先生傳》上冊. 台北: 遠東圖書公司. 1982.
- ^ 黃季陸. 〈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 《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 台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75-12-12.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 ^ 翠亨孫中山故居文物的社會史解讀 - Publication (PDF). [2023-01-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2).
- ^ Tung, William L.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modern China. Springer publishing. 1968: 92. ISBN 9789024705528.
- ^ 12.0 12.1 12.2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 ^ Barth, Rolf F.; Chen, Jie. What did Sun Yat-sen really die of? A re-assessment of his illness and the cause of his death.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16-09-02, 35 (1): 81. PMC 5009495
. PMID 27586157. doi:10.1186/s40880-016-0144-9.
- ^ 孫中山的名號稱謂獵趣.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201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中文).
- ^ 李紓. 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 [201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中文(中國大陸)).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16.29 16.30 16.31 16.32 黃宇和. 《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台北市: 聯經出版. 2016. ISBN 978-957-08-4828-1.
- ^ 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 〈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張學良口述歷史》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09-03-01.
「孫文」是北洋政府時期北方軍人對孫中山習慣稱謂
- ^ 李伯新,《孫中山史蹟憶訪錄》
- ^ Rigaud, Sylvain. https://www.app.pan.pl/article/item/app20120056.html.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13. ISSN 0567-7920. doi:10.4202/app.2012.0056. 外部連結存在於
|title=
(幫助) - ^ 20.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05 20.006 20.007 20.008 20.009 20.010 20.011 20.012 20.013 20.014 20.015 20.016 20.017 20.018 20.019 20.020 20.021 20.022 20.023 20.024 20.025 20.026 20.027 20.028 20.029 20.030 20.031 20.032 20.033 20.034 20.035 20.036 20.037 20.038 20.039 20.040 20.041 20.042 20.043 20.044 20.045 20.046 20.047 20.048 20.049 20.050 20.051 20.052 20.053 20.054 20.055 20.056 20.057 20.058 20.059 20.060 20.061 20.062 20.063 20.064 20.065 20.066 20.067 20.068 20.069 20.070 20.071 20.072 20.073 20.074 20.075 20.076 20.077 20.078 20.079 20.080 20.081 20.082 20.083 20.084 20.085 20.086 20.087 20.088 20.089 20.090 20.091 20.092 20.093 20.094 20.095 20.096 20.097 20.098 20.099 20.100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20.105 20.106 20.107 20.108 20.109 20.110 20.111 20.112 20.113 20.114 20.115 20.116 20.117 20.118 20.119 20.120 20.121 20.122 20.123 20.124 20.125 20.126 20.127 20.128 20.129 20.130 20.131 20.132 20.133 20.134 20.135 20.136 20.137 20.138 20.139 20.140 20.141 20.142 20.143 20.144 20.145 20.146 20.147 20.148 20.149 20.150 20.151 20.152 20.153 20.154 20.155 20.156 20.157 20.158 20.159 20.160 20.161 20.162 20.163 20.164 20.165 20.166 20.167 20.168 20.169 20.170 20.171 20.172 20.173 20.174 20.175 20.176 20.177 20.178 20.179 20.180 20.181 20.182 20.183 20.184 20.185 20.186 20.187 20.188 20.189 20.190 20.191 20.192 20.193 20.194 20.195 20.196 20.197 20.198 20.199 20.200 20.201 20.202 張磊、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 ^ 國父的由來.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中文(臺灣)).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孫中山. 葉匡政 , 編.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 ^ 習近平.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11-11.
- ^ 政协专题--中国政协新闻网--人民网. cppcc.people.com.cn. [2019-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 ^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cppcc.people.com.cn. 人民網. [2019-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 ^ 宮崎寅藏著、陳鵬仁譯. 《宮崎滔天論孫中山黃興》. 台北: 正中書局. 1977.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27.19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27.25 27.26 27.27 27.28 27.29 27.30 27.31 27.32 27.33 27.34 27.35 27.36 27.37 27.38 27.39 27.40 27.41 27.42 27.43 27.44 黃宇和. 《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 中華書局(香港). 2011. ISBN 978-988-8104-67-3.
- ^ 28.0 28.1 劉家泉. 《孫中山與香港》.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 ^ 29.000 29.001 29.002 29.003 29.004 29.005 29.006 29.007 29.008 29.009 29.010 29.011 29.012 29.013 29.014 29.015 29.016 29.017 29.018 29.019 29.020 29.021 29.022 29.023 29.024 29.025 29.026 29.027 29.028 29.029 29.030 29.031 29.032 29.033 29.034 29.035 29.036 29.037 29.038 29.039 29.040 29.041 29.042 29.043 29.044 29.045 29.046 29.047 29.048 29.049 29.050 29.051 29.052 29.053 29.054 29.055 29.056 29.057 29.058 29.059 29.060 29.061 29.062 29.063 29.064 29.065 29.066 29.067 29.068 29.069 29.070 29.071 29.072 29.073 29.074 29.075 29.076 29.077 29.078 29.079 29.080 29.081 29.082 29.083 29.084 29.085 29.086 29.087 29.088 29.089 29.090 29.091 29.092 29.093 29.094 29.095 29.096 29.097 29.098 29.099 29.100 白吉兒(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何虎生. 《孙中山传》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6: 16.
- ^ 中山史蹟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孫在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
- ^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even members in the interior belonging to our mission, and two here, one I baptized last Sabbath,a young man who is attending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We had a very pleasant communion service yesterday..." - Hager to Clark,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7, p.3
- ^ "...We had a pleasant communion yesterday and received one Chinaman into the church..." - Hager to Pond,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8, p.3 postscript
- ^ "...Yesterday, 19 October, we also celebrated the Lord's supper in Hongkong and received one on profession of faith. He had heard about the gospel from one of our members who is a student in Hongkong, and he seems to be a quiet but sincere believer..." Hager to Clark, 18 October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22, p.6. 信件日期雖為1884年10月18日,但似乎喜嘉理在開始寫信後,花了數天才完成。
- ^ 邵元沖. 〈總理學記〉. 尚明軒、王學莊、陳崧合編 (編). 《孫中山生平事業追憶錄》.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 ^ "四大寇"相片的玻璃底片,1888年,關肇頤醫生捐贈. 香港歷史博物館. [2021-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6).
- ^ 蔣永敬. 《國父革命運動史要及其思想之演進》. 正中書局. 1975.
- ^ 羅香林. 《國父之大學時代》. 重慶: 獨立出版社. 1945.
- ^ 「1892年,余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餘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見《江英華回憶錄》
- ^ [美]林白克. 《孫逸仙傳記》. 二十世紀中國叢書. 徐植仁譯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9-7-3.
- ^ 陳錫祺主編 (編). 田桐〈革命閑話〉,《太平雜誌》第一卷第二號. 《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 ^ 陳錫祺主編 (編). 廣州《中西日報》廣告,1894年2月15日,轉錄於嶺南大學孫中山博士紀念醫院籌備委員會編:《總理開始學醫與革命運動五十周年紀念史略》,廣州嶺南大學,1935. 《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 ^ 劉蜀永. 《香港的歷史》. 北京: 新華出版社.
- ^ Order of banishment,1896-03-04,by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 ^ 羅家倫. 《中山先生倫敦被難史料考訂》. 商務印書館. 1930.
- ^ 46.0 46.1 46.2 蔣永敬. 〈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 呂芳上主編 (編).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9.
- ^ 孫中山.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 《國父全集》第一冊. 台北: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9.
- ^ 彭澤周. 《近代中日關係研究論集》. 台北: 藝文出版社. 1978.
- ^ FOCUS 香港烈士楊衢雲被遺忘的辛亥革命. 香港: 《都市日報》.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3).
- ^ 回首香江醫療百年. 明報月刊.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2).
- ^ 陳錫祺主編 (編). 《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 ^ 52.0 52.1 52.2 52.3 52.4 劉中和編著. 《國父傳》. 中華偉人傳記叢書. 台北: 益群書店. 1984. ISBN 9575520858.
- ^ 53.0 53.1 53.2 53.3 菊池秀明著、廖怡錚譯.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 初版. 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7.
- ^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黃宇和. 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 初版.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 2015. ISBN 978-988-8310-67-8.
- ^ 55.0 55.1 陳艷群. 孫中山先後六次赴檀島 累計七年.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2011-06-08.
- ^ 陳艷群. 孫中山出生證件 非偽造.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2011-06-08.
- ^ 57.0 57.1 孙中山曾与林肯同登外国邮票 中国地图为背景. 中國新聞網. [201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 ^ 孫中山與美國特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在台協會舉辦
- ^ Worden, R. L. (1971). K'ang Yu-wei, Sun Yat-sen, et al. and the Bureau of Immigration. Ch'ing-shih wen-t'i 2(6), 1-10.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 美在台协会首次出示文件证明 孙中山是美国人. 《光華時報》. 2011-06-06 [2011-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 ^ 61.0 61.1 唐德剛. 〈武昌起義的經緯〉. 《明報月刊》1992年3月 (香港: 明報雜誌有限公司).
- ^ 鄧文儀. 第八章〈槍殺陶成章〉. 《蔣主席》. 上海: 勝利出版社. 1945.
- ^ 《辛亥革命英烈譜》. 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紀念館.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台灣). [202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 ^ 編審陳佳榮、呂振基,作者譚松壽、羅國潤、黃家樑、陳志華. 《中國歷史3》(中學三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2013. ISBN 978-962-11-1257-6.
- ^ 熊秉坤. 《武昌起義》.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61.
- ^ 【聊歷史】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在美國「刷盤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 ^ 論武昌起義當天孫文在端盤子一說與史實不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 ^ 68.0 68.1 蕭若元說、劉文慧統籌、Jo Cheung撰稿及編輯、于非資料搜集. 《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 香港: Hong Kong New Media. 2015. ISBN 978-988-14176-8-8.
- ^ 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04-12
- ^ 傅建中. 華府看天下-孫中山為何失掉美國籍. 中時. [2021-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 ^ 唐德剛. 《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ISBN 9573235153.
- ^ 關春英 (編). 透過文物說歷史: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市為革命籌募經費.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1-10-14.
- ^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袁大衛、陸迪河編著. 《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92-8.
- ^ 74.00 74.01 74.02 74.03 74.04 74.05 74.06 74.07 74.08 74.09 74.10 74.11 74.12 74.13 74.14 74.15 74.16 74.17 74.18 74.19 74.20 74.21 74.22 74.23 74.24 74.25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編.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 ^ 《任命狀》第360號,1912-09-10
- ^ 李寒 (編). 中国军史:1925年孙中山逝世. 中國廣播網. [2010-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6).
- ^ 《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1989年
- ^ 徐高阮:《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資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
- ^ 王爾敏:《孫中山與中華民國》,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品,2011年4月
-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 ^ 孫中山行踪.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08-10.
孫文改名王國賢,駕坐日輪信濃丸,由香港道經台灣,於八日午前八時駛抵門司,正午由門司開往神戶,初九日上午在神戶登陸,卽時換坐火車前往東京
- ^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
- ^ 国父生平事迹简表·民國2年.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2) (中文(臺灣)).
- ^
通令解散國民黨. 維基文庫.
- ^ 孫中山來滬紀. 新聞報 (上海). 1916-05-09.
孫中山已由東京乘坐某國輪船於上禮拜三(三日)抵滬
- ^
討袁宣言. 維基文庫.
- ^ 87.0 87.1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 ^ 改組政黨與北伐.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中文(臺灣)).
- ^ 人物誌-陳炯明.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 ^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6).
- ^ Schoppa, Keith R. [2000] (2000). The Columbia Guide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500378, ISBN 9780231500371. p 73, 165, 18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un Yat-sen. 三民主義:民生主義 第一講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 People's living]. 國父全集 [Father of the nation's scripts]. 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 1924-08-03: 0129–0145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中文).
我們國民黨提倡民生主義,已經有了二十多年,不講社會主義,祇講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民生主義的範圍是甚麼關係呢?近來美國有一位馬克思的信徒威廉氏,深究馬克思的主義,見得自己同門互相紛爭,一定是馬克思學說還有不充分的地方,所以他便發表意見,說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中又以生存為重心,那才是合理。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
- ^ 93.0 93.1 中山政協. 孫中山兩女名考. 中山網. [200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5) (中文(簡體)).
- ^ 毛峰. 獨家專訪:孫中山外孫宮川東一追溯孫中山的日本婚戀與血脈.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 ^ 宮川東一:孫中山82歲日本外孫. [2014-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96.0 96.1 我們促成孫中山孫女與日本外孫相認. [2016-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孫文記念館館報2015年1月 (PDF). [2018-05-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23).
- ^ 中國法制改革(英譯中). [2016-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黎民伟(1892~1953). [2003-08-11].
- ^ 中国早期纪录片——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2005-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2).
- ^ 《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纪录片. [2016-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 ^ 原创歌剧《中山逸仙》——孙中山友情爱情搬上舞台. 香港歌劇院新聞稿. 2011-08-05 [2018-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 ^ 《日新》音樂劇––第51屆香港藝術節.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香港藝術節. [2023-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6).
來源[編輯]
-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年,ISBN 978-957-612-075-6. (繁體中文)
-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80120-097-6. (簡體中文)
-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繁體中文)
-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台北:中央日報社,2001-08-18. (繁體中文)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ISBN 978-957-32-3515-6. (繁體中文)
- 陳破空:《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香港:開放雜志,2011年,〈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央日報社 譯.
-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與日本》.
- 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 黃宇和:《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 黃宇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三民主義思想探源》,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 張緒心、Leonard H.D. Gordon 著,卜大中 譯:《孫中山未完成的革命》,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 沙培德:〈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 Martin Wilbur(韋慕庭)著,楊慎之 等 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 韋慕庭:〈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李錫錕:〈孫中山的權能區分理論與中國政治文化的連接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李金強:《中山先生與港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村田雄二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時期的「五族共和」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周一良:〈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與日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陳三井:〈孫中山與近代法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陳三井:《中山先生與美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陳三井:〈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田島信雄:〈孫中山與德國——兼論「中德蘇聯盟」的構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山市小欖鎮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中山市小欖鎮志》(上冊)[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218-07386-6.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
- 國立國父紀念館 (台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父孫中山紀念網(孫穗芳博士提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孫中山評論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國家元首 | ||
![]() | ||
---|---|---|
前任: 鄂軍都督黎元洪 |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元首 | 繼任: 袁世凱 |
新頭銜 民國建立
|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第一任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 |
![]() | ||
新頭銜 第一次護法運動開始
|
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首次) 1917年9月10日-1919年5月21日 |
繼任: 岑春煊 (主席總裁) |
新頭銜 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
自立中華民國非常時期政府 |
中華民國非常(時期)大總統 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
陳炯明叛變 政權中斷 |
陳炯明被逐出廣州 重建政權 |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 (三次) 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 |
繼任: 胡漢民 (代理) |
政黨職務 | ||
前任: 楊衢雲 |
興中會會長 第二任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
興中會、華興會及光復會 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
中國同盟會成立 | 中國同盟會總理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
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 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 和共和實進會等 合併為國民黨 |
國民黨成立 | 國民黨理事長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
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 |
中華革命黨成立 |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中國國民黨成立 | 中國國民黨總理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黨章永久總理 1919年10月10日- |
繼任: 張人傑 (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