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01

寒食帖

宋,苏轼,寒食帖,行书,35.9x 188.6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

Song dynasty, The Calligraphy Model “Hanshi” by Su Shi(1036-1101),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点去)。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雨点去)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上黄州寒食诗帖二首

寒食帖02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

苏轼(1036-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

《寒食帖》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寒食节于东坡雪堂写下的二首诗,是平生最得意的书法作品,被称为“苏书第一”,此帖行书笔法自由,左边尚有黄庭坚作跋。元朝书法家鲜于枢誉《寒食帖》为继《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后来《寒食帖》流入清宫收藏。咸丰10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为民间冯展云所得。清穆宗同治年间,《寒食帖》为广东人冯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灾,冯氏紧急扑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迹。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1918年到颜韵伯手中。

1922年颜韵伯将《寒食帖》带到日本,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内藤虎的跋。大正12年(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东京都一夕之间毁于火灾,菊池惺堂冒死抢救《寒食帖》,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王世杰购得,其子捐给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迄今。

苏轼于元丰二年乙未(1079)被认为以诗讽刺时政(即乌台诗案),八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筑室于「东坡」,东坡之号即始于此。是以〈黄州寒食诗〉作于1082年。董其昌尝谓:「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其高自标许如此。」黄庭坚(1045-1105)于1100年阴历九月前为此卷作跋,是以本卷实为苏黄双璧。诗是东坡自己明显有悲奋感情的文词,字里行间也就随着文词不同的情绪波动,有所节奏变化。从点划成字,字连成行,行连成篇。也就展示着文词表达内涵的情绪。第一行起笔,犹是字字大小均等,间隔有秩序,情绪平稳。至第三行开始字形转大。第二首起,显然情趣激发,心情一放,字体转大,且字之结体,或欹或侧。但下方二字困于纸尾,「不已、水云」乃又收敛。 「破灶」起又大奔放,「涂穷」为尾声,后再收敛。就行草书言,字形可大可小,较有自由变化,苏东坡自谓字体「短长肥脊各有态」,在这卷书法里字体的大小组合,揖让进退,乃至于如「年、中、苇、纸」诸字,最后一笔直下成一长竖,在布白与行气以至于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空间结构。东坡执笔法用单勾,且握笔处在笔杆近笔毫处,书写时每每容易出现卧笔,时人以其字体「左秀右枯」为病,但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在以自由创作的风气下,以无法为法,苏轼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庭坚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说明此卷有颜的沉雄、杨的颠逸、李的丰润。点划结体,肥而不剩肉,丰肌而神气清秀,呈现潇洒烂漫,后世评论推为真百代名品。黄山谷作跋,字形体之大,超过东坡本文寒食诗,虽自谦无佛处称尊,然实百代争胜,双美并具。 (王耀庭)

Reference: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http://www.npm.gov.tw/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