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行书第二

祭侄帖

祭姪文稿-01唐,颜真卿(709年-785年),《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Tang dynasty, The Calligraphy Model “Draft of Nephew Sacrifice” by Yan Zhenqing(709-785),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從父第十三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尔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 尔父□制,改被脅又改〉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 命。亦在平原。 仁兄愛我。俾尔傳言。尔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尔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河關。尔之尔明比者。再陷常山。攜尔首櫬。亦自常山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由于是真迹传世,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天下行书第二”。

可以想见,临文之时,国难家仇,一齐拥上他的心头,感情悲愤激越,不计字的工拙,纵笔浩放,一泻千里,墨色时枯时浓,笔法圆转遒劲,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愤的心情。细读草稿可以发现,开始途述身世,还比较平静,字也比较规矩、圆浑。写到“贼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间,字体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时而滞重,如哽咽不前;时而纵放,如慷慨悲歌。错、漏的地方逐渐增多。写到“魂而有知,无磋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时,已经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高境界。感情的波澜起伏,随着笔锋自然流露出来,这是因为临文之时,激昂悲壮的感情一发难收,长期积累的高超书法艺术,在不经意之中挥洒而出。所以文稿雄姿英发,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虽然多处涂抹而始终不能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

宋代苏轼不但学颜书,而且对颜书有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他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说:“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己,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说的是书如其人,颜真卿书法正是他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化身了。

元代陈深说:“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5/5 - (1 vote)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