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自然之心对佛的诠释和体悟

禅林经典《碧岩录》载:”学道之人要复如婴孩。荣辱功名。逆情顺境。都动他不得。眼见色与盲等。耳闻声与聋等。如痴似兀。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这个是衲僧家。真实得力处“。临济禅概括为“即心是佛,无心为道”。老子说:”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禅宗,是以道解佛,以自然之心对佛的诠释和体悟。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无念是与真如之心的契合,禅宗以无念为宗,主张无念,无相,无住,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逍遥是一致的。

天心朗月,映物无心,”无分别“是禅宗开悟的基石。神会:”如来以无分别智,能分别一切,岂有分别之心,而能分别一切?“宗杲:“大智无分别,大用无理事。如月印千江,似波随众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没有所谓仁爱的意志分别,随万有自生自灭,自作自化。

不起虚妄分别之心,就能焕显真如的无限光明,使真如自体遍照法界,纤毫毕现的映现万物原真。神会说:“身如明镜台”。慧能则说“明镜亦非台”,把明镜映物的心念也打破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林妹妹八个字,是红楼点睛之笔,直指大荒山无稽崖的无为之境。这与庄子把“无所待”作为自由最高境界异曲同工。

五蕴皆空是《心经》要旨。五蕴,实体和意念组合的大千世界。禅宗破除五蕴执着,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呈现玲珑澄澈、色相俱泯的禅境。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得道之人破除色界我执,以物养己,不以物役己,回归自性的本真。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在禅宗看来,对诸法空相也不可执着,如果执着于诸法空相,便有了一个诸法空相的念头。一念起,则诸念生,还不是彻悟。彻悟不住法执,不滞空境,不是枯木寒灰的死地,而是枯木生花的生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禅悟不是终点,而是归零后的重新开始。

禅悟究竟是要得到什么法门呢?对不起,禅悟就是什么都得不到。无所得才是真解脱。明心见性,明的是本心,见的是本性,别无可寻。将一切放下,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无得无证才是真觉悟。这与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一个意思。平常心是道。

《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佛经记载,佛陀出生,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遍观四方,指天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对此,云门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临济谓之:“真佛无形,真法无相。”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应无所住是《金刚经》要旨。五祖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开悟:自性清净能生万法。禅宗否定所有法和空的执着,遣除一切有和无的虚妄。 《坛经》云:“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大川禅师颂曰:“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惆怅。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楞严经》:”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 世像如明镜照物,来无所住,去不留踪。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此皆是以心镜之虚映世相之虚的二重虚空。

禅宗用水月相忘的直觉意境,打破二重虚空镜像,《五灯》:”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直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澄明之境。郁山主参禅三年不悟,一日骑驴过桥跌落桥下,顿悟赋诗:“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以此闻道。

心外无法,心外无佛,佛从没要普度众生,《金刚经》明确说:”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心心相映,见性成佛,以自由纯真的心灵,无挂无碍的观照三千大千世界。”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在出世入世之间获得任运来去、洒脱无拘的圆融自在。

禅宗心法,旋立旋破,随说随扫,层层遣除,臻于空境,最后空的意识也予遣除,“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物我两忘,无住生心,此心便是如如不动的宇宙本心。由此,再来看六祖慧能幡动,风动还是心动的公案就容易理解了。万法皆由心造,并没有动或不动的实体存在。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禅宗心法就在这里了。宇宙万物由无到有,循环往复,禅宗心法无非返其道行之,破除万有和一切企图心,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性清净能生万法”。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宇宙之内的起心动念、行走坐卧、五蕴十八界及色空二境都是创世因果形成的“有为法”,都是转瞬即逝又永恒存在的镜花水月,“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禅宗以道解佛,佛道相融,法不外求,即心即境,能所俱泯,日用而不知。

镜清问僧:“门外是什么声?”
僧云:“雨滴声。”
镜清:“众生颠倒,迷失了自己却去追逐外物。”

虚堂落雨,如果唤作雨滴声,则是迷己逐物;如果不是雨滴声,那它是什么呢?

道元禅师说“轩檐水玉,原系己身”。雨我不二,即心即境,不知是自己滴落下来,还是雨水滴落下来,雨水与自己化为了一体。

道元的这个解释很有意思。既有齐物论的义理,也有庄周梦蝶的意境。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变成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中变成蝴蝶的庄子。

落雨和镜清,蝴蝶和庄周,梦境和现实的两两相忘,克服了“我”和世界的对立,回归了混元一体的本然状态。

《楞严经》中阿难有个疑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宇宙本心原自灵明,明极思动,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如《红楼梦》开篇,“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

既生山河大地,又如何回复清净本然呢?“水自竹边流去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水本不冷,冷的是竹。风本不香,香的是花。两两相合,自性本无差别。

《涅槃经》:“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佛法全在明明白白之处,若说真有密语,那就是每个人都具足佛性,“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随时随处可取可得。

黄庭坚与晦堂禅师野外散步,忽闻花香,晦堂说,你一直问我佛法,现在没什么好隐藏了。

“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5/5 - (1 vote)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6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