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字本義有二說。
1. 一說「帝」字像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間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
南宋學者鄭樵在《通志·六書略》中認為“帝,象華蒂之形,假為蒂”。 “華蒂”即“花蒂”,即生命發生的地方。後世王國維、王力等據甲骨文也都認為”帝“乃”蒂“的本字。
吳大徵《字說》:“象花蒂之形……蒂落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葉之所由發,生物之始,與天合德,故帝足以配天……”
吴大徵、商承祚、郭沫若等学者赞同该说法。
帝是花,華也是花。「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葉下垂形。本義,花,開花 [flower]
【說文】華,榮也。【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樂府詩集·長歌行】焜黃華葉衰。
2. 另說「帝」為「褅」之本字,从字形上看,禘是火祭的一种祭儀名稱,字象架木作祭台的樣子,燎柴祭天之形。
持这种看法的学者主要有徐中舒、叶玉森、严一萍、王辉、朱芳圃、罗振玉等。
以上兩種對「帝」的主流解釋,都引申為天帝,上帝,宇宙萬物的主宰[the Supreme Being]。
另外,胡适从“帝”字与梵文、希腊文、拉丁文读音的关联上证明“帝”的本义为“天帝”;刘复认为“帝”字可能源自巴比伦的“天”字,义为“天帝”或“人王”,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一书中也赞同这一观点。
【字彙】帝,上帝,天之神也。
【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書·舜典】肆類于上帝。【左傳·僖公十年】夷吾無禮,余得請於帝矣。
中國古代並沒有把「帝」和「人」分割開來。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一樣並且和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之為帝。
【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莊子·應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根據郭象的注解,「應帝王」是「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的意思。莊子認為整個宇宙萬物是渾一的,因此也就無所謂分別和不同,世間的一切變化也都出於自然。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行不言之教的人。
商、周天子稱王不稱帝。
【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
後來人們不再重道德,而只重地位,於是“帝”的意義發生變化,由原來代表道德修養境界變為後來的地位象徵。
【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公元前288年,齊湣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當時列國均已稱王,欲尋一更尊於王之稱號,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為後世人君之號。
秦以後為“皇帝”簡稱。